紅軍孫名山的故事,在四川瀘定縣流傳甚廣。他是強渡烏江的勇士之一,在渡過大渡河后的石門坎激戰(zhàn)中身負重傷,不得不留在瀘定。
孫名山有著傳奇般的經歷,然而,他的英雄事跡廣為人知,卻是在他去世前幾年。當孫名山將自己珍貴的革命物品捐給正準備籌建的紀念館時,人們才驚訝地發(fā)現(xiàn),身邊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竟然是一位戰(zhàn)斗英雄。
“在我的印象中,爺爺從來不提他的英雄事跡,還告誡我們,孫家人永遠不得以紅軍后代的身份向黨和政府尋求任何特殊待遇。”6月17日,“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走進甘孜瀘定,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前,紅軍后代孫賢榮講述了爺爺孫名山的故事。

崢嶸歲月
強渡烏江的勇士之一,瀘定戰(zhàn)斗負傷留駐
孫賢榮介紹,爺爺孫名山是江西瑞金大柏地村人,原名孫家鈺。1926年參加革命后改名孫明,后又改名為孫名山。1934年,孫名山隨紅軍長征,任代理營長。“爺爺之前是副營長,后來營長在湖南的一次戰(zhàn)斗中犧牲,爺爺就任代理營長。”孫賢榮說,爺爺孫名山是強渡烏江的勇士之一,曾被中央軍委授予“戰(zhàn)斗英雄”稱號,《紅星報》上也登載過他的名字。

1935年5月29日,劉伯承、聶榮臻率領渡過大渡河的右路軍(1軍團1師及干部團)抵達瀘定興隆鄉(xiāng)石門坎,與敵軍展開激烈戰(zhàn)斗,成功摧毀了國民黨軍在大渡河右岸的最后一道防線,為左岸紅軍飛奪瀘定橋提供了有力支援。在這場激烈的戰(zhàn)役中,孫名山身負重傷,全身至少有7處傷口。為了不拖累大部隊,孫名山主動要求留下來?!爱敃r的情況非常危急,留下來幾乎就意味著死亡?!睂O賢榮感慨地說,當時警衛(wèi)員表示要留下來陪伴孫名山,但爺爺流著淚拒絕了,他說:“長征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和希望?!?/p>
艱難求生
躲進山洞700余天,當?shù)卮迕衩八老嘧o
經過組織上的溝通協(xié)調,當?shù)匾晃还鹿牙先硕牌牌攀樟袅藢O名山,并四處尋找草藥為他治傷。一個多月后,孫名山的傷勢有了明顯好轉,然而又逢敵人對紅軍失散人員的大肆搜捕,為了孫名山的安全,杜婆婆向貧農劉朝全求助,劉朝全背著孫名山逃進了人跡罕至的山谷里——銀廠溝。在這里,孫名山開始了長達720天的艱難荒野生活。
在銀廠溝,白天他在山洞養(yǎng)傷,夜晚趁黑尋找水和食物;傷好一些便砍柴,由劉朝全拿去換錢維持生計;艱難時全靠劉朝全冒險送糧,天冷也不敢生火,生怕暴露行蹤。劉朝全不僅送菜送飯,還時常通風報信,多次幫助孫名山躲避敵人搜捕。孫名山十分感念劉朝全的救命之恩和相助之情,便拜劉朝全為干爹,二人以父子相稱,感情深厚。
在山洞中度過了700多天后,敵人的清剿行動逐漸平息。在劉朝全的擔保下,孫名山才走出深山,重見天日。此后,孫名山改名在當?shù)匕擦思摇V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孫名山在當?shù)叵群髶无r會主席、貧協(xié)主席等職務,帶領群眾度過了那些艱難的歲月。

精神永續(xù)
深藏功名半生,雪域高原星火總相傳
在孫賢榮的記憶里,爺爺從未主動向家人提及自己過往的英雄事跡,周邊的人也都只知道他是紅軍,不知道他立過多少戰(zhàn)功。小時候爺爺牽著他去街上玩,別人有的叫爺爺“孫主席”,平輩人會叫爺爺“孫營長”,當時的孫賢榮并不明白這些稱呼背后的含義,畢竟當時的他只有幾歲。但他記得,爺爺身上大小傷疤有17處,有的傷口一到雨天就會大片發(fā)腫、流黃水。
直到上世紀70年代,瀘定縣建紀念館搜集革命文物,孫名山拿出了他珍貴的革命物品以及在戰(zhàn)斗中受到嘉獎的證書、獎章時,人們才真正知曉了他戰(zhàn)功卓著的傳奇一生。
1978年,68歲的孫名山逝世。當?shù)貫樗e辦了隆重的追悼會,當?shù)刂行W及附近群眾近千人前來送別,以表達對這位老紅軍的敬重和緬懷。
“爺爺一直告誡孫家子孫,你們是紅軍的后代,永遠聽黨的話,跟黨走,要多為黨的事業(yè)盡力,不要給黨和政府找麻煩!”如今,身為瀘定縣興隆鎮(zhèn)興隆村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的孫賢榮,一直秉承著紅色家訓,在爺爺、父親走過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帶領鄉(xiāng)親們共同致富。
甘孜州15個縣都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足跡。在這期間,眾多像孫名山一樣的紅軍傷病員被當?shù)厝罕娛樟舯幼o,許多村落也因此結下了延續(xù)至今的“紅色血脈”。據(jù)甘孜州委黨史研究室此前不完全統(tǒng)計,甘孜全州約有3000余名老紅軍留在了甘孜,其中主要集中在道孚、爐霍和甘孜3縣。這些老紅軍們,將革命精神傳承下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這片土地上不懈奮斗,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