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可這次它卻成了“救命藥”。9月14日,57歲的鄭阿姨去醫(yī)院做了健康體檢后,進入一家超市買日用品,沒逛一會兒,就覺得胸口特別地悶,心慌氣短、全身發(fā)冷、出冷汗。她想著是不是自己的“老毛病”犯了,趁自己還有意識,就趕緊吃了一片硝酸甘油片,沒想到的是,狀況更加嚴重。很快她就眼前一黑,暈厥了過去。
身邊的好心人,連忙把她扶起,她有了一點模糊的意識,按理說應該逐漸恢復正常,但鄭阿姨的情況卻越來越糟,四肢冰涼、大汗淋漓、意識模糊逐漸加重又要再次暈厥。圍觀的群眾,呼喊的呼喊,打電話的打電話,場面有些混亂。
說是巧,還真是巧,一個小伙子聽到呼喊,連忙放下手中的魚和菜,以最快的速度奔向慌亂的人群。這位小伙子叫劉申平,是自貢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胸心外科的一名副主任醫(yī)師。他看到鄭阿姨的時候犯難了:患者面色灰白、大汗淋漓、意識模糊、心慌不適,經(jīng)過查體排除心臟和顱腦疾患,有重度低血糖表現(xiàn),但是重度低血糖一般沒有中間清醒好轉(zhuǎn)后病情又逐漸加重的情況,到底是腦部疾病、心臟疾病,還是重度低血糖呢?
圖:劉申平正在查看鄭阿姨病情
時間不等人,正確的急救就是救命。他果斷判斷,很有可能是低血糖。他趕緊向超市先“賒”了一袋白砂糖,迅速兌了半碗糖開水,給鄭阿姨喝下。不一會兒,鄭阿姨心慌、頭暈、出冷汗癥狀緩解了很多。鑒于鄭阿姨的情況,他更加確定自己的判斷,又給她喝了一碗糖開水,鄭阿姨感覺明顯好多了,臉色逐漸有了血色。鄭阿姨算是度過了危險期。
圖:鄭阿姨恢復正常后面帶笑容回答急救醫(yī)生問題
明明吃了急救藥,為什么情況還會更嚴重?蘇醒后的鄭阿姨,終于解開了劉醫(yī)生和大家的疑惑。從鄭阿姨那里了解到,她的父親和姐姐都有心臟病,近幾年因為要照看年邁的父母,加上長期失眠,自己的身體差了許多,每到夏天的時候,總會覺得胸悶氣短,爬個坡都會覺得氣緊得慌。其實鄭阿姨每年都會去做健康體檢,檢查結(jié)果都顯示她的心臟沒有任何問題。今天的檢查結(jié)果如往常一樣,一切正常(收縮壓110多mmgh,舒張壓70mmgh),但一個多小時后就休克,血壓變成了收縮壓60mmgh,舒張壓40mmgh。沒想到隨身都攜帶的“救命藥”,卻差點成了“要命藥”。
劉申平醫(yī)生說,鄭阿姨重度低血糖的時候,用硝酸甘油片加劇血壓下降,無異于是火上澆油。好在該藥物的藥性持續(xù)時間短,只有幾分鐘,鄭阿姨的意識才有所恢復,但是她的低血糖卻沒有解除,所以情況才會加重。大家不要小看低血糖,要是搶救不及時,像鄭阿姨這樣低血糖導致的休克時間持續(xù)越久,危險就越大,甚至會危及生命。
劉醫(yī)生建議大家,生活飲食要規(guī)律,禁忌空腹劇烈活動,當出現(xiàn)心慌、面色蒼白、出冷汗、饑餓感時立即停止體力活動,及時補充含糖食物,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趕緊呼救,并及時找地方坐下,以免昏倒后摔倒頭部或其他身體部位,造成不必要的內(nèi)傷和外傷。
圖:7月17日,劉申平在火鍋店搶救心跳呼吸驟停的陳阿姨
突發(fā)緊急救人,劉醫(yī)生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在今年7月17日,救了吃火鍋時心跳呼吸驟停的陳阿姨。劉醫(yī)生提醒大家,如果你身上有常備藥物,在服用后一定要告知周圍的朋友;如果身邊無人告知,應將藥物握在手中,便于施救人員查看、研判病情,及時準確施救。若患有易突發(fā)性疾病的人,像心臟病、腦溢血之類的,身邊最好都要有人陪伴以應對突發(fā)情況。(門玉霞)
編輯:陳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