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網(wǎng)記者 周姝
當“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遇融合,碰撞出一種旅行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研學旅行實踐。

自貢依托獨特的井鹽、恐龍、彩燈以及紅色文旅資源,積極探索“研學+文旅”“研學+教育”“研學+科技”等多領(lǐng)域跨界融合的研學旅行,推出6大類、30余項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研學旅行實踐活動項目,讓孩子們在行走的課堂中,讀懂更大的世界。

隨著暑期來臨,在自貢各大博物館,常能看見中小學生研學游團隊的身影。
黃香扇枕、臥冰求鯉、單衣順母、懷橘遺親……近日,在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的石刻《二十四孝圖》前,講解員正向孩子們講述一段段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故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還講起了自己孝敬父母的點點滴滴。
近年來,鹽博館對鹽文化、孝文化不斷進行深度挖掘,推出探尋鹽文化之旅、“知感恩 行孝道”親子活動、文創(chuàng)非遺藝術(shù)成果展、七夕節(jié)國學傳承等“拳頭研學產(chǎn)品包”,既有講座、展覽,也有鹽雕DIY、與鹽相關(guān)的科學小實驗、拜師禮、經(jīng)典誦讀、開筆禮、非遺手工課堂、親子活動等。?

在鐵絲燈架上貼好綢布、掛流蘇、加裝飾……不一會,一個個精巧的宮燈就呈現(xiàn)眼前。7月15日,來自四川13所高校26個國家的48名外籍師生走進中國彩燈博物館,近距離從材料、工藝、制作等方面體驗自貢彩燈。

“館里開展了彩燈DIY、彩燈設(shè)計、動植物科普、扎染等研學游活動,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傳統(tǒng)文化,感受中華彩燈獨特魅力?!辈薀舨┪镳^相關(guān)負責人表示,該館以“旅游+教育”持續(xù)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活動,利用24節(jié)氣等時間節(jié)點普及燈文化和傳統(tǒng)彩燈制作技藝,并探索征文、演講比賽、知識競答與夏令營等實踐活動,致力于打造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彩燈研學旅行特色品牌。


不僅博物館內(nèi)有豐富的研學活動,各紅色景區(qū)推出“小小講解員”活動,讓孩子們不僅“聽故事”更學會了“講故事”。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chǎn)黨員的意志是鋼鐵!”7月25日,在江姐故里紅色教育基地首屆“小小講解員”開班儀式上,11歲的徐熙勝告訴記者,自己對江姐說過的這句話記憶猶新。接下來,他又說:“我喜歡聽紅色故事,更想分享給更多人聽?!?/p>
這次“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為期六天,安排有語音發(fā)聲、講解禮儀、講解感染力、講解詞背誦等多門課程,讓14名像徐熙勝一樣的孩子,度過一個健康、有意義的暑假。其中,5名孩子將獲得“金牌講解員”稱號,在寒暑假、法定節(jié)假日、周末等時間,為前往江姐故里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的社會團體進行志愿講解服務(wù),做紅色文化的傳播者。
7月5日至7日,市青少年宮將“課堂”搬到戶外,組織30名青少年開展了一場集古跡游覽、文化體驗、叢林冒險、自然探索于一體的研學旅行。

參觀榮縣大佛,學習陶藝,參與真人CS 、叢林穿越、戲水游戲,制作豆子畫,豐富的活動讓孩子們與自然和社會深度接觸,實現(xiàn)課堂內(nèi)外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引導他們思考、研究、探索,感悟中華燦爛文明。
“孩子大部分時間在學校,缺少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如果能在假期中讓孩子走進課本里學到的景區(qū)、歷史遺跡、文化館,讓他們的眼、手、腦都動起來,對他們的成長將十分有益。”談到對研學游的理解,不少家長表示,希望孩子的研學之旅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據(jù)了解,我市推出“恐龍研學游·彩燈璀璨夜”研學旅行自主品牌,148所中小學校探索開展研學旅行試點。創(chuàng)建1個國家級地學科普研學基地、3個省級地學類研學旅行實踐基地、2個省級中小學生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基地、4個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4個省級非遺項目體驗基地,開發(fā)面向幼兒段、小學段、中學段的研學課程100余套。舉辦兩屆自貢市研學旅行指導師技能大賽暨全省大賽地區(qū)選拔賽,蟬聯(lián)兩屆全省研學旅行指導師技能大賽一等獎。
曾經(jīng),書本是孩子的世界,現(xiàn)在,世界是孩子的書本。觀念的變化,讓研學旅行近年來受到熱捧。在行走的課堂里,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生動而立體的書,孩子們從中見天地之大,一路收獲、一路成長。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張馳
編審:舒旭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