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網(wǎng)記者 周姝 攝影 宋姿熠
一井一天車,一城一盛景。
天車——這個鹽都兒女引以為傲的珍貴遺產(chǎn),今天尚存多少?近況又如何?從去年12月開始,自貢日報對自貢現(xiàn)存天車情況進行深入調(diào)查,行程數(shù)百公里,拍攝上千張照片,為我市僅存的19座“東方鐵塔”寫真留念。

“187歲”的燊海井在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進行了一次大修,成功取出了卡阻在井下的汲鹵筒,加固了天車、更換了鋼絲,并對井下垮塌位置進行維修。



吉成井鹽作坊遺址由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組成,是世界上唯一現(xiàn)存鹽井和天車最集中的區(qū)域。在進行搶救性維修、環(huán)境治理、屋面排危等工作后,4座天車向大家展示出“真容”。今年下半年這座國保單位將蝶變?yōu)椤白载暡┪镌骸?,面向游客開放。




在自貢,除吉成井遺址天車較集中外,在自流井郭家坳鹽倉公交站隔著一街相望的通虹井和寶隆井是距離最近的兩座天車,它們猶如天車界的“牛郎織女”。




作為鹽都植物園的核心景觀,雙成井占盡天時地利,曾在2011年、2016年進行修繕,周邊設置有井鹽開發(fā)浮雕和井鹽歷史文化墻,成為我市保存較完整的天車之一,開創(chuàng)天車保護的另一種途徑。




今年1月,貢井區(qū)艾葉鎮(zhèn)大碼頭社區(qū)4組天福井原址之上,按“修舊如舊”原則復建了一座高18.1米的四腳天車。這是國家級非遺“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 保護傳承史上的又一標志性事件。




今年仲春時節(jié),記者重訪旭水河畔的金流井,當金黃的油菜花遇上古老的天車,一幅融自然和人文于一體的美麗畫面就呈現(xiàn)在眼前。目前,該井仍可日產(chǎn)2000立方米天然氣,并以38.15米的“身高”位居我市現(xiàn)有天車第二高度。





位于自流井區(qū)同興路與石缸井路交接處的小橋井,是自貢現(xiàn)存“資格”最老的天然氣井,我市對其進行過幾次整修,目前井口已封,周圍進行了景觀打造,供游人參觀游覽。

自貢因鹽而起、因鹽設市。天車留給后人的不僅是一筆文化財富,更是一種彰顯自貢人自強自立、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財富。
去年,我市出臺《加強自貢天車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從努力營造天車保護良好社會環(huán)境、依法落實天車保護管理責任、加大天車保護資金投入、創(chuàng)新天車保護利用途徑、加強天車維修專業(yè)人員培養(yǎng)等五個方面加大天車保護力度,整合相關項目資金,利用3年時間,對全市現(xiàn)存天車全面加固維修。

千百年前,歷代鹽工在自貢這片土地,先后鉆井13000多口,相當于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瑪峰;時至今日,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自貢人正通過保護性修繕、利用,讓這一記載千年鹽都歷史的鹽井天車重現(xiàn)輝煌。
編輯:張馳
責任編輯:馬莉莎
編審:舒旭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