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網(wǎng)記者 周姝

當晚的節(jié)目中,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撒貝寧,歌手黃齡和觀眾一起,在多彩非遺里,感受魅力四川。
“這是一個自貢古代鹽場的微縮景觀模型,它為我們再現(xiàn)了當時自貢井鹽生產(chǎn)的一整套工藝。這套技術我們把它叫做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i>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館長程龍剛在節(jié)目中向大家介紹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自貢鹽場的鑿井和修治井工具有160余種、達數(shù)千件,自貢鹽場工匠就是用這些工具在1835年,開鑿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可以說1835年和1001.42米,這兩個數(shù)據(jù)將燊海井奠定為世界鉆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是中國的驕傲?!?/i>程龍剛說。

定井位、開井口、下石圈、鑿大口、扇泥、下木樁、鑿小口、汲鹵水、熬鹽……節(jié)目中通過視頻的方式向觀眾生動展示了自貢井鹽的制作工藝流程。
“我主要從事鈍鉆的井下工作,看不見也摸不著,依靠一根鋼絲繩去感受井下打到什么東西了,到哪兒了,全憑手感。”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漢朝告訴大家。


除了鹽場的微縮景觀模型外,五股須、偏肩等各式各樣的鉆頭和部分工具模型也被一一搬上舞臺。撒貝寧用鑿井工具現(xiàn)場體驗了抓取圓形落物,單霽翔則用偏肩成功抓取了長桿形落物。幾十種形狀各異的工具應對不同地質(zhì)、不同形狀物體,采用不同方式“抓取”,讓嘉賓們驚嘆于古人的智慧。

程龍剛難掩驕傲地告訴大家:“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是閃耀千年的中國智慧,它蘊含了地質(zhì)學、物理學、建筑學以及化學等多種學科知識,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外,制扇技藝(龔扇)、燈會(自貢燈會)也亮相節(jié)目。“自貢彩燈跟鹽有很大關系,因為漢代起自貢開始采鹽,鹽的銷售很好,人們有錢后就開始做燈,來慰勞采鹽的工人?!?/i>單霽翔介紹說。


在一個半小時的節(jié)目中,帶觀眾走進了一場安逸巴適的四川非遺之旅,探索非遺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應用,感受千年非遺在新時代煥發(fā)的耀眼光芒,也讓更多觀眾從中了解、感受到自貢之魅力。
編輯:鐘小璐
責任編輯:張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