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容易導致食品滋生細菌,引發(fā)食源性疾病。據監(jiān)測數據顯示,細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中,沙門氏菌位居榜首。市疾控中心專家提醒廣大市民群眾注意預防。
沙門氏菌作為一種常見的食源性致病菌,有2500多種血清型,常見的血清型有鼠傷寒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等。沙門氏菌的適宜生長溫度為20至37℃,在20℃以上便能大量繁殖。大部分沙門氏菌在環(huán)境氣溫達到100℃時會立即死亡,在70℃環(huán)境中經歷5分鐘或在65℃環(huán)境中經歷15至20分鐘,也可被殺死。但有些沙門氏菌在適宜條件下能產生腸毒素,腸毒素具有耐熱能力,在75℃環(huán)境中可耐受1小時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沙門氏菌屬不分解蛋白,被污染的食物通常沒有感官性狀變化,因此易被人們忽視。沙門氏菌主要污染禽肉、豬肉、牛肉,其次為蛋類、奶及奶制品等。常見容易被污染的食物包括:長時間室溫存放的熟肉制品,未燒熟煮透的海鮮,未熱透的隔夜飯菜、涼拌菜,自制冰淇淋(以雞蛋為原材)等。
沙門氏菌通過被污染的食物進入人體腸道內,其菌毛、毒力因子等可侵襲腸粘膜上皮細胞及粘膜下固有層,6至24小時內可引起臨床癥狀。感染者主要癥狀有嘔吐、腹痛、腹瀉、寒顫等,一般發(fā)熱38℃以上,嚴重時可引起脫水及休克。農村自辦酒席及集體食堂是沙門氏菌污染事件發(fā)生的常見場所。尤其是農村自辦酒席,因短時間內菜品需求量大,往往提前制作完成,導致熟食在常溫下存放時間較長,使細菌滋生,加之砧板、菜刀、容器生熟混用,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如何預防沙門氏菌感染?專家建議,應購買檢疫合格的禽、畜、蛋類食品,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食品應該在通風、干燥、低溫的環(huán)境下運輸及儲存,控制沙門氏菌繁殖。食物食用前要徹底加熱,再加熱時食物的中心溫度應達到70℃以上;蛋類應煮沸8至10分鐘。加工食品的用具及容器應生熟分開,防止交叉污染。食品從業(yè)人員應定期進行健康和腸道帶菌檢查,防止帶菌工作。 (自貢網記者 卜一珊 整理)
編輯:冉華陽
責任編輯:馬莉莎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