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鐵路的萌生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那時,正值清代末期,因自貢鹽業(yè)的迅猛發(fā)達,狹窄的釜溪河水道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從那時起自貢人做夢都想擁有一條運量巨大的鐵路。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富順人孫樹南在瀘州為官時,曾與緝私部隊安定營軍官樵甫商議修筑井(自流井)鄧(鄧井關)鐵路,并著說明書呈四川總督錫良,可惜未得結果。
民國8年(1919),四川鹽運使張英華(即張月笙)再次發(fā)起修筑井鄧鐵路。重慶聚興誠銀行接到承辦任務后,代聘德國工程師施和斯擔任勘測施工,因種種原因工期一再延誤,最終井鄧鐵路再次擱淺。
民國13年(1924)10月,四川鹽運使署成立井鄧鐵路籌備處,擬建自流井至鄧關和自流井經威遠至資中的鐵路。不過,當時四川軍閥混戰(zhàn),籌款相當困難,修建鐵路的計劃也只是一紙空文。
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自貢鹽場奉命“增產趕運”,以解決軍需民食,四川鹽務管理局(1939年更名為川康鹽務管理局)決定將修建井鄧鐵路提上議事日程。1938年,井鄧鐵路開始鋪設鋼軌。由于戰(zhàn)時因素,有一部分鋼軌未能按時運到,只建成自流井東興寺至沿灘黃天壩官倉一段,因此取名“井沿輕便鐵路”。這段鐵路于1940年1月正式投運,全長15千米,每日可運鹽1200擔,運煤150包(每包252公斤)。后來,由于釜溪河新造船閘通航,河運效率提高2倍以上,再加之這條鐵路坡陡彎急,車輛制動裝備不良,事故嚴重,運價成本過高,遂停止使用,后被拆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鐵路建設,自貢人民迎來了鐵路建設的新階段。1956年2月,內(內江)昆(昆明)鐵路內江至自貢段正式開工,次年3月建成運營,與成渝線相連。緊隨其后,自貢又相繼修建了連接張家壩化工廠、硬質合金廠、東方鍋爐廠、四川玻璃廠、大安鹽廠、鴻鶴化工廠等多條企業(yè)專用鐵路,為自貢的國民經濟發(fā)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1958年11月內昆鐵路自貢至宜賓段通車,2002年5月全線通車。內昆鐵路北起內江站,南經宜賓至昆明,全長872千米,是自貢重要的南北向通道。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無數自貢人通過這條鐵路走出盆地、走向全國。近年,內昆鐵路貨運能力得到提升,先后開通自貢“蓉歐+”東盟國際鐵海聯運班列和中老鐵路(自貢—萬象)國際班列,自貢從此又融入了全球貨物供應鏈體系。


2021年6月28日,隨著綿(陽)瀘(州)高速鐵路內江至自貢至瀘州段開通投運,自貢正式邁入高鐵時代。這段鐵路于2016年6月30日動工建設,線路全長132千米,全程設計時速250千米,設內江北、自貢、富順、瀘州等7個站,開行至成都、貴陽、西安、廣州等列車。

兩年半之后,自貢又迎來第二條高鐵——成自宜高鐵建成通車。這條鐵路北起成都東站,經成都、自貢市至宜賓,全線設成都東、自貢、沿灘、宜賓等12個站。這是四川省首條設計時速350千米的高速鐵路,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自貢與成都都市圈及資陽、宜賓等川南城市群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不僅如此,通過成宜高鐵與渝昆高鐵、貴廣高鐵相接,還打通了自貢直達粵港澳大灣區(qū)的鐵路大通道,加速了自貢融入全球經濟的步伐,進一步形成區(qū)域發(fā)展新格局和立體全面開放新態(tài)勢。

更令人欣喜的是,自貢未來的鐵路可能還不止以上三條。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規(guī)劃綱要》,“重慶至自貢至雅安鐵路”已納入《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多層級軌道交通規(guī)劃》。一旦建成,從自貢經川藏鐵路(建設中)到西藏旅游將不再是夢想。
編輯:鐘小璐
責任編輯:劉汶林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