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 隨著生育率下降和醫(yī)療水平提高,如今不少國家都面臨人口老齡化甚至老齡化加速問題,如何有效應對其挑戰(zhàn)是不容忽視的課題。根據自身國情,多國政府從福利、醫(yī)療、勞動力等多方面入手,通過出臺戰(zhàn)略指導和進行制度設計謀求“解題”。
加拿大:住房、防病有“戰(zhàn)略”
根據加拿大統(tǒng)計局數據,截至2020年7月1日,加拿大約3800萬人口中有近700萬65歲及以上老年人,約占總人口的18%。2000年至2020年,加拿大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了10%。生育率下降和預期壽命上升不斷推動加拿大人口老齡化。
加拿大聯(lián)邦、省和市的各級政府在為老年人提供計劃和服務方面承擔著不同責任。聯(lián)邦政府層面,過去幾年出臺的關鍵措施包括國家住房戰(zhàn)略和應對老年癡呆癥戰(zhàn)略。

加拿大2017年發(fā)布國家住房戰(zhàn)略,計劃在約10年內為老年人建造至少7000套新的可負擔住房。截至2021年3月31日,已建成2900多個住房單元,并修繕了超過3.3萬個住房單元。
2019年,加拿大發(fā)布了應對老年癡呆癥的戰(zhàn)略文件,涉及提高對老年癡呆癥患者及護理人員的重視和支持,讓相關人群享受更好生活質量,同時推動提高預防意識和加強研究有效治療方法,以及鼓勵社區(qū)更加包容老年癡呆癥患者。
日本:護理保險幫大忙
日本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除了受益于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護理保險也是日本應對老齡社會的重要制度保障。
依照日本2000年出臺的《護理保險法》,醫(yī)療保險參保人須從40歲起在繳納醫(yī)保的同時繳納護理保險。通過護理保險,日本將老年人護理問題納入社保、實現護理社會化。參保人在自理能力受限時可以根據身體狀況享受不同級別的護理服務。

從服務內容和形式來看,首先是居家療養(yǎng)上門護理,即由機構提供上門照料、協(xié)助洗澡、康復訓練等各種面向居家病患老人的護理服務。
其次是日間護理中心。這種機構通常提供接送服務,包括接送坐輪椅的老人。老人除了可以在那里就餐、接受康復訓練、在專業(yè)人員協(xié)助下洗澡等,還可以參加手工、茶飲等社交娛樂活動。日間護理中心的服務除了可以減輕家人的護理負擔,還增加了老人走出家門接觸社會的機會。
根據身體狀況,老年人也可以短期或長期入住養(yǎng)老護理服務機構,接受全天候護理服務。不過,入住公立型養(yǎng)老護理機構需要資格審核并排隊等名額,通常比較難。因此,日本鼓勵發(fā)展多元化、多層次的養(yǎng)老服務體系,以緩解公共服務資源緊缺的狀況。
新加坡:鼓勵“老有所為”
在新加坡,老年人獲稱“樂齡人士”,也就是“到了快樂年齡”的人群。這一尊稱蘊含了人們對安樂祥和老年生活的期待,也有利于在全社會倡導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新加坡《2024年人口簡報》指出,新加坡65歲及以上公民占總人口比例已從2014年的12.4%上升至19.9%,預計2030年達到24.1%。新加坡衛(wèi)生部長王乙康說,新加坡將不可避免地成為超高齡化國家,政府必須在保持活躍勞動隊伍、退休保障等多個方面做好準備。

新加坡政府提倡老年人“老有所為”,鼓勵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繼續(xù)工作,從而與社會保持有機聯(lián)系和良好互動,避免在退休后因社會聯(lián)系驟減導致一系列身心問題。在新加坡,越來越多老年人過了退休年齡依然活躍在工作崗位,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2022年7月1日起,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齡由62歲調整為63歲,勞動者如果身體健康且工作表現良好,可重新受雇至68歲。政府還計劃在2030年前將法定退休年齡和重新雇用退休年齡分別上調至65歲和70歲。
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同相關機構合作,以多種形式為老年人重返職場提供相應技能培訓。(記者:林威、劉春燕、蔡蜀亞、包雪琳、喬穎)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李鈺華
編審:舒旭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