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于諸子,死則葬于海外?!?/p>
——《與王敏仲書》
紹圣四年(1097),農歷七月初二,已過花甲之年的蘇軾攜兒子蘇過跨過瓊州海峽,他來到了仕途中最后一個謫居地——海南儋州,在此開啟了長達三年零十天的居儋歲月。彼時的海南,遠離中原、孤懸海外,是被流放的最偏遠之地,被視為“蠻荒之地”,更是“瘴癘之鄉(xiāng)”。
海南遇見的,已是暮年的蘇軾。而這里,按常理本應是蘇軾的人生凄涼地,是生命的最低谷。可在三年的時光后,當蘇軾終得以北返中原,他卻寫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情深之句,表現出對海南不舍和留戀。

胡瑞與海濱在儋州載酒堂
在人生的最失意歲月,在最偏僻的貶謫之地,蘇軾歷經了怎樣的絕處逢生?他又如何把困頓的日子,過得怡然自得?1月27日,“東坡大家講”第二季迎來最新一講,從蘇軾的家鄉(xiāng)眉山出發(fā),也跨越了瓊州海峽,踏上了海南這片土地。
在當天播出的視頻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長李公羽,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副會長、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海濱,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儋州東坡研究會理事胡瑞齊聚,開啟了一場對談,共話蘇軾的海南歲月,以及他如何在痛苦的貶謫之旅中,達到人生的高峰。
年逾花甲被貶海南
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艱難生存
在已過花甲之年還要被流放偏遠之地,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縱使豁達如蘇軾,也難免感到凄涼和痛苦。宋時的海南,可謂被流放的最偏遠之地,又被視作“瘴癘之鄉(xiāng)”。這意味著,蘇軾不僅要面臨著精神上被打壓的痛苦,還要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艱難生存。
“東坡先生在海南,曾非常具體地記載了初到此地的感受,其中的‘六無’,大家都很熟悉。”在對談伊始,李公羽就將時間線拉回到了蘇軾初來海南的時候,細數那時的窘迫與無奈。何為“六無”呢?蘇軾在《與程秀才書》中描述了生活的困頓:“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飲食上也是,“菜肥人愈瘦,灶閑井常勤”。真切的生活艱難,讓蘇軾更感到凄涼和無奈。

李公羽
可李公羽還補充道,這些并不足以說明蘇軾在儋州真正的“痛苦之狀”,因為蘇軾寫下的詩文中記載,他在此處經常是吃不上飯的。譬如,蘇軾曾寫下《縱筆三首》,其中就有一句,“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爱敃r的儋州不務農,需要通過貿易來獲取糧食。倘若有臺風過境,北邊的船過不來,這里的米就跟珍珠一樣珍貴?!崩罟鸾忉尩?,這不是“食無肉”的問題,是根本吃不上飯。
“不是儋州的百姓不關愛東坡先生,是當時的儋州人民也吃不飽飯?!焙鹧a充道。此外,因為儋州臨近大海,水質極差,“百井皆咸”,極難下口?!疤K東坡是一位茶藝高手,對水的要求是很高的,可以想象他有多么痛苦。”
面對食不果腹的日子,蘇軾也有應對之策,他創(chuàng)造了“龜息法”,有些類似于當下人們所說的“辟谷”,與兒子蘇過一起行此法以解饑餓?!熬唧w怎么做呢?就是每天早上起來,伸長脖子,面向東方初升的旭日,把太陽光吸進丹田,‘效之不已,遂不復饑’,這就不餓了。”在李公羽看來,這實際上是蘇軾在面對物資奇缺時的精神撫慰法。
但相較于生活環(huán)境上的溫飽難繼,海濱講到,被貶謫海南的蘇軾,還在遭遇政治環(huán)境下的高壓?!霸谔K軾一路向南渡海過來的旅途中,他身心受到了雙重的打擊,這種打擊是有幾個維度的。”首先,是地理空間上的維度,將他貶到了不能更偏之地。再者,所有幫助過蘇軾,與蘇軾主張相同,或者關系親近之人,都遭到了打壓,這讓蘇軾的內心受盡煎熬。
“四州環(huán)一島,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边@是蘇軾攜子渡海后,由??诘劫僦萃局杏鲇晁鞯脑娋洹:I說道,蘇軾將這段路途,形容為“月半弓”,看似極度浪漫與美好?!皷|坡每遇到這些現實的、苦難的、無奈的人生階段,他會用非常美好的比喻詞匯來表達?!痹诤I的眼中,蘇軾一邊遭遇苦難,一邊克服苦難,同時內心還充滿著對美好的描述。
“以此一有而傲六無”
在困頓的日子仍心系民生,熱愛生活
貶謫儋州,不難看出朝廷是有置蘇軾于死地之心。因為此處“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宋朝寬待文官,以不殺為仁,將蘇軾流放到這荒蠻之地,已是降死一等的重刑了??杀环胖鸫说氐奶K軾,卻活成了政敵想象不到的樣子。他樂觀豁達,勸學問道,又鼓勵農耕,與當地的黎族百姓相處甚歡。

海濱
海南的日子物質貧乏,面對“六無”的真實境況,蘇軾又是如何捱過長達三年貧窮困苦的日子呢?對談中,海濱提到了一句蘇軾曾在書札中的自述,那就是“以此一有而傲六無”。“蘇軾的‘一有’是什么呢?他曾寫到‘獨有一窮命耳’。他用這一條‘窮命’,去駕馭所有的缺乏,并在海南開辟一個新天地,打開一個新世界?!?/p>
也的確,海南因為蘇軾的到來,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李公羽將蘇軾對海南的貢獻總結為“四勸”,分別是:勸學、勸農、勸醫(yī)、勸和。雖然在海南的歲月物質奇缺,但蘇軾依舊心系民生,他看到當地人以漁獵為生,不事農耕,經常吃不飽飯,他作詩《和陶勸農六首》,勸導農耕;他興辦教育,親自授課,打破當地文化教育的荒蕪局面,使儋州學風漸盛,還將弟子姜唐佐培養(yǎng)成了海南史上的第一位舉人;他勸教民族和解和融,表達民族平等的主張,寫下“咨爾漢黎,均是一民”……
在胡瑞看來,其實在東坡先生到來之前,也有很多官員被貶海南。“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蘇軾一般,為海南付出了滿腔熱忱,為儋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p>
胡瑞
蘇軾苦中作樂,用樂觀曠達的態(tài)度面對這匱乏艱澀的生活,即使沒有名貴的食材,他也能不辜負自己“美食家”的稱號,就地取材,創(chuàng)造美食。其中,也許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在儋州“解鎖”鮮蠔的故事,“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對談中,說起蘇軾在海南的美食趣事,海濱提到了玉糝羹,這是兒子蘇過為他所做的一道菜肴。
“放到當時來看,物質條件太差了,給父親熬一碗米粥都很難,玉糝羹就是用芋薯類食材做成的羹。但是在蘇軾的描述中,成了自古至今天上人間沒有比這更好的美味,‘莫將南海金齏膾,輕比東坡玉糝羹’?!焙I談到,這說明了兒子給蘇軾做的一粥一飯,都成了美食,暖到了他的心坎兒里。
“這些所謂的美食,彰顯的是蘇軾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世界。”李公羽這樣總結道。同時,胡瑞也表示,從黃州到惠州再至儋州,在這一路的貶謫之旅中,蘇軾也用美食來記錄他的人生境遇?!半m然是苦難,但更能感受他在人間煙火中的‘小美好’?!?/p>
在人生的至暗時刻
“蘇軾在海南達到了生命的高峰”
對談中,三位嘉賓也不約而同地說起了此次的主題《從人生起點到生命高峰——在海南尋訪蘇東坡》。李公羽認為,蘇軾在海南的三年,達到生命高峰的標志,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首先,蘇軾畢生僅有的著作《易傳》《書傳》《論語說》,都是居儋三年完成的,被稱為海南“三書”。同時,蘇軾寫下多篇史評、政論文章,其中有十六篇文論集中收入《蘇文忠公海外集》,李公羽將其稱之為“居儋十六論”。“這些,都代表了他思想上的高峰。”
其次,蘇軾居儋在學術上也達到了高峰,其詩詞文賦,包括書法藝術,都達到了人生的另一重境界。

胡瑞與海濱在儋州東坡書院
“第三,是意志力的高峰。他的意志和情懷,在海南、儋州,在這么痛苦的時代環(huán)境中,達到了他畢生的頂峰?!崩罟鹫劦剑K軾為人類社會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因為他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頑強、智慧、快樂的生存樣板。
而蘇軾之所以能夠面臨一次又一次更偏遠的貶謫,在人生最困頓的歲月達到生命的高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思想意識的的涵養(yǎng),也有個人性格的修為;既有長期習慣的基礎,也有臨時應對的智慧;既有樸素的人生經驗,又有高超的審美意識?!白鳛橹袊看蠓虻慕艹龃?,蘇東坡將儒釋道三教文化的精華融合發(fā)展到了極致,從三家思想中汲取能量?!崩罟鹱髁诉@樣的總結。
同樣,海濱也特別提到了海南“三書”中的《易傳》,又名《蘇氏易傳》,此書是對儒學經典《易經》的詮釋,包含了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心血,最終在海南儋州完成。“蘇軾在海南,集合了父親和弟弟的智慧,完成了《蘇氏易傳》,被后人稱為最‘切近人事’?!?/p>
胡瑞(左)、李公羽(中)、海濱(右)
“如果說《易經》中描繪過各種至暗時刻,很多人可能也體會過,或許沒人能像東坡到海南一樣深刻。他在一個絕對的困境中,去思考自己的過去和現在,把整個人生連接了起來?!焙I表示,對于智慧的人來說,苦難能夠成為財富,而蘇軾被貶海南后完成《易傳》,是蘇氏家族間家風家教的傳遞,也是上天在冥冥之中給蘇軾的安排?!霸谌松闹涟禃r刻,他完成了對儒家經典的絕妙表達?!?/p>
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登基,朝廷頒行大赦。本以為要終老海南村的蘇軾,得以北返中原。他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這是他留給海南的最后一首詩作。面對曾經讓他不安和恐懼的海南,讓他興奮和感激的海南,他說“苦雨終風也解晴”,更感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這段本應是痛苦不堪的貶謫之旅,卻成為他平生最奇絕的經歷。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