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傳情,爆竹聲中,“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祝福聲隨拜帖穿梭山水,年味醇濃;現(xiàn)在,拜年方式早已從傳統(tǒng)的叩拜、作揖、鞠躬、萬福、抱拳拱手禮,變成拜年短信、電子接財、數(shù)字煙花、AI拍全家福。
前所未有的“拜年自由”中,短信淪為“例行公事”,半年后偶然回望,才發(fā)現(xiàn)那么多“已讀未回”。你,中招了嗎?

拜年是一種古老禮儀,深植于中華文化之中,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在辭舊迎新中,表達美好祝愿。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碧拼擞H自拜訪外,人們還會通過寫信的方式表達新春問候。到了宋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拜年的習俗。宋人周輝《清波雜志》記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泵鞔鷷嫾?、文學家文徵明在《拜年》詩中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數(shù)字化拜年,便捷且花樣不斷。?穿傳統(tǒng)漢服拜年、拍照,儀式感與文化韻味兼具;用中老年人愛用的表情包,搭配“過年好”“恭喜發(fā)財”等主流祝福語,以“土味”傳遞喜悅情緒……今年,連真人都省了:讓AI數(shù)字人克隆自己送祝福、一鍵生成會說話的視頻紅包,作揖、要紅包、貼春聯(lián)、共舞IP貼紙、情侶拼跳玩法。“AI拜年”,正悄悄驚艷朋友圈。
短信拜年,成就i人舒適圈。玩轉不同社交平臺的年輕人,網(wǎng)絡熱梗、表情包信手拈來,能迅速與陌生人打成一片,賽博世界可謂“人均社交達人”??梢坏皵嗑W(wǎng)”,就成為沉默寡言的線下“社恐”。AI拜年、短信拜年,為“雙面”社交狀態(tài)的i人找到了一個舒適圈。既可自我保護,又讓祝福直達。


“你來我往”“來而不往”,拜年短信亦是“人情江湖”縮影。
預制祝福,在備忘錄里恭候多時。點擊搜索“拜年”,文案已就位:從“高情商除夕夜文案”“不爛大街的新春祝福語”,到“領導摯愛的祝福詩詞金句”“高情商媽媽給老師拜年這么說”“體制內專用拜年短信”……更有甚者,還有“群發(fā)祝福信息如何讓對方看不出”。開口就驚艷眾人的拜年短信,在復制粘貼中成就,還不忘標注“非群發(fā)”。若想避免撞款,記得講究時效。大過年還得拼手速,比在職場還累。
“信息轟炸”,映射社交疲勞。每到除夕夜,手機提示音此起彼伏,總讓人心中一熱。打開一看,天南海北朋友們的祝福開始收屏。其中不乏鮮有聯(lián)系的“陌生人”,而你們的上一次對話,居然也是去年的拜年短信。每年一次的群發(fā),如何承載真情實感?如若不及時回復,又恐得罪人。循環(huán)往復,在情感鋼索上左右平衡。
?
祝福成秀場,節(jié)日別加戲。一種融合了凡爾賽文學元素的新年祝福,也在悄然走紅。看似給予他人美好祝愿,實則在炫耀自己的“小日子”,如“無意中”暴露自己的度假地、別墅豪宅等。合適的祝福給合適的人,切忌冒犯其他人。“隔空炫耀”的小心思,可以只分享給最親密的人。


真正的人情味,是發(fā)自內心的關心與尊重,不是“掐點”客套或表面禮貌。
質樸卻原創(chuàng)的祝福,無須群發(fā)。三五至交,哪怕只有“新年快樂”“過年好”等寥寥數(shù)字,足夠樸素也足夠真誠。如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詩中所寫“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的濃厚情感,即使時光飛逝,仍懷念著與好友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朋友不在多,而在風雨同行。
不必內在糾結,拜年短信只是一種形式的表達。不必糾結于誰去年還有祝福短信,今年一個字也沒了,無論何時何地,走心最重要。如果連被問候者的名字都沒修改,想撤回卻已超時,畫面尷尬無法想象。與其追求虛妄祝福,不如珍惜真切關心。
信息爆炸時代,手指劃過的只是滄海一粟。沒人在意你究竟發(fā)了多少條拜年短信,有的華麗短信,可能一直處于“未讀”狀態(tài)。真誠的人際關系,不需要一條短信來證明。
新一年,生活和工作都要繼續(xù),我們應該以更加輕松和自在的心態(tài),在歲序更替中開啟新篇章。
叮,你有一張“拜年飛帖”請查收!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