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麒麟豈混塵,籠中翡翠不由身。今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元宵晚會有驚喜!聽說從四川來的神獸“麒麟”將結合東坡文化,融入科技舞美,登上總臺元宵晚會舞臺,一展豪邁之風。
又到一年元宵節(jié),你有沒有被“柿子”湯圓刷屏?近兩年,湯圓甜咸之爭逐漸淡出視線,一系列造型獨特、寓意美好的創(chuàng)意湯圓開始統(tǒng)一南北方審美?!笆潦寥缫狻薄罢胸斶M寶”……正月十五前后,創(chuàng)意湯圓迎來銷售高峰,更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煮柿子”心得。
哪怕正月初八已經開始上班,但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里,不到正月十五都是年。只有干了這碗湯圓,2025才能滾滾向前。
都說正月十五“鬧”元宵,今天我們卻只吃吃湯圓,看看晚會,似乎不再為元宵狂歡。但事實上,從漢宮月到元宇宙,從燈輪燭影到3D全息,正月十五的月亮圓了又缺,元宵節(jié)的狂歡之火卻依然熾烈。幾千年來“鬧”元宵,我們從外部的鬧騰走向心中的沸騰。
正月十五鬧元宵,著一“鬧”字,最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中過元宵的情境。中國人過年,伊始在初一,高潮卻在元宵,因此元宵節(jié)也最有狂歡節(jié)的屬性。
歷史上,元宵節(jié)的慶祝,以“鬧”和“多”為主要特點。是夜,萬家燈火通明,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賞花燈、猜燈謎、唱小戲、放煙花、扭秧歌,使元宵節(jié)發(fā)展成我國眾多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熱鬧的一個,是名副其實的狂歡節(jié)。
打破陳規(guī),顛覆傳統(tǒng),百姓在元宵節(jié)這一天“合法越界”。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里,至今仍能看到盛唐燈會的吉光片羽;《東京夢華錄》“棘盆燈山”的描述記錄下宋代“四十里燈光不絕”的盛況。深閨女子可借觀燈之名踏月而行,宵禁制度在此夜化為烏有,連皇帝都要“微服觀燈”與民同樂。這種完全顛覆日常生活、打破階級和性別的全民狂歡,讓元宵節(jié)成為歷史上罕見的“合法越界時刻”。
雅俗共賞的狂歡美學,在詩詞中凝結為元宵節(jié)的文化密碼。從歐陽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到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再到唐寅“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元宵詩詞以燈火為媒,體現(xiàn)的是農耕文明對黑暗的浪漫突圍,也讓中國“情人節(jié)”有了文化落腳點。
今夜,許多人選擇煮一鍋“柿子”湯圓,或是打開電視收看元宵晚會,來完成元宵夜的儀式感。看似與曾經“狂歡”式的熱鬧相背離,實則是元宵節(jié)在當代功能化和場景化的自我調整。
元宵并非不“鬧”了。情感宣泄功能的淡化,春節(jié)假期得到的治愈,讓人們不再需要借元宵節(jié)來實現(xiàn)最后的“狂歡”。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唯有在元宵節(jié)能“越界”釋懷,百姓們在看似“反常”的行為中,舒展疲勞與抑郁,不僅讓自身情感得到宣泄,也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
今天,人們不再渴求通過某一節(jié)日來嘗試宣泄與肯定自我,元宵節(jié)“狂歡”的形式不再,但將對燈與火的極致浪漫,寫進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躍動于人間煙火之中。這又何嘗不是對“狂歡”的當代演繹?
散落在地圖上的不同“光”點,共同編織當代“鬧”元宵的圖譜。在河南,人們踩著五米高蹺掠過山門,巨型麒麟燈隨鼓點舞動;湖南汨羅江畔,漁民用竹篾扎成龍形河燈祈福,年年歲歲記錄著人們美好的祝愿;在四川,燈會更將非遺彩燈工藝與現(xiàn)代科技完美融合。2025年春節(jié)期間,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游客量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人山人海的觀燈潮正是“鬧”元宵的最美詮釋。

時代在前進,傳統(tǒng)民俗和詩詞意境共同構建起元宵的詩意維度,讓當代自有“狂歡”的方式。
我們依然需要元宵作為“過完年”的標志。網友們總是吐槽:不知道“年”是哪一天過完的。正月初八剛到崗,身在工位心在家,總要一點緩沖期。直到元宵節(jié)吃完湯圓,才能最終收拾心情,團團圓圓,滾滾向前。
“國潮”大熱,古老的習俗正在以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完成新陳代謝。穿漢服賞燈正在成為春節(jié)期間最流行的文化活動,不僅讓“元宵節(jié)漢服”賣斷貨,也讓花燈成為最暢銷的新年單品之一。當漢服、花燈、游園組合在一起,元宵的狂歡演變?yōu)樵娨饫寺?,氛圍感拉滿。
科技參與進傳統(tǒng)民俗,讓“鬧”從曾經的“鬧騰”變成對傳統(tǒng)文化自信的“沸騰”。南京秦淮河再現(xiàn)“鰲山燈”盛景,通過AI技術復原的《上元燈彩圖》在城墻投影,穿漢服的少女手持荷花燈穿過二維碼拱門,古今光影在槳聲燈影里重疊成蒙太奇。從四川眉山走出的“麒麟”們,通過數十名舞蹈演員與舞臺技術的結合,讓靈動的舞姿再現(xiàn)祥瑞,一展麒麟雄風,在光影中看見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元宵節(jié)不滅的文化篝火,始終熔鑄著我們對光明的永恒向往,對團圓的不變期許,對自由的美好渴望。元宵依然在“鬧”。當代人“鬧”元宵的方式,恰恰印證了費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覺”——我們不再簡單復刻古人的狂歡形式,而是在光影交錯間尋找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表達。
撰文/徐語楊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