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我把蠐蟆送下河?!?/p>
“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p>
……
蠐蟆,也稱作“蛤蟆”。在四川遂寧、南充等地,有一個厚植于川北鄉(xiāng)土的地方性民俗節(jié)日——“蠐蟆節(jié)”,已有300多年歷史。
每年正月十四夜,當地人將象征瘟神的“蠐蟆燈”,送至河邊燒盡,祈求來年健康平安。這是屬于川北地區(qū)春節(jié)的獨特民俗節(jié)日,也是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月11日,蛇年正月十四,2025年蠐蟆節(jié)如期而至。在南充順慶區(qū)共興鎮(zhèn),嘉陵區(qū)三會鎮(zhèn)、七寶寺鎮(zhèn)、金寶鎮(zhèn)、龍蟠鎮(zhèn),西充縣多扶鎮(zhèn)、蓮池鎮(zhèn)、雙鳳鎮(zhèn)、車龍鄉(xiāng)等地,一年一度的“蠐蟆節(jié)”熱鬧登場。燈火流連,年味狂歡。

非遺唱主角
上演全民年味“大狂歡”
連日來,嘉陵區(qū)七寶寺鎮(zhèn),一片狂歡熱鬧的春節(jié)氣氛在正月十四這一天,迎來最濃時。

一年一度的蠐蟆節(jié),是老輩子、年輕后生、小娃娃共同的“儀式感”。做蠐蟆燈,也因此格外重要。今年,七寶寺鎮(zhèn)的主燈由一只公蠐蟆和一只母蠐蟆組成。
“我們從大年初三就開始動手了。今年特別制作了兩只大蠐蟆,一公一母,祈禱后代綿延,這也正好應對了《送蠐蟆》歌詞中蠐蟆公、蠐蟆婆的原型?!敝鳠糁谱魅撕蚊骺『屠匣镉媯兙奶暨x材料,每一根竹條的彎曲、每一片彩紙的粘貼,都飽含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對節(jié)日的美好期許。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參與到蠐蟆燈制作中來。臨近傍晚,隨處可見做好的“蠐蟆燈”。
以往,蠐蟆節(jié)最熱鬧是夜晚。但今年,正午就鬧熱起來。舞龍舞獅、雜技表演、川劇變臉等非遺節(jié)目,讓大家盡享傳統文化的魅力。首屆龍舟大賽也在當天舉行,還有糖人、糖畫、熱涼粉、鍋盔等美食類非遺。整個蠐蟆節(jié),非遺唱主角,上演全民年味“大狂歡”。


祖輩傳下的“儀式感”
是送“蠐蟆”,也是合力奏響新年序曲
夜幕降臨,順慶區(qū)共興鎮(zhèn),也迎來大“流量”,上萬人的隊伍,讓場鎮(zhèn)熱鬧沸騰。
在鞭炮聲和鑼鼓聲中,舞龍隊一馬當先,“大蠐蟆”游行隊伍、“小蠐蟆”游行隊伍緊隨其后,當地百姓和游客手持造型各異的“蠐蟆燈”,唱著“送蠐蟆”的古老歌謠,沿著既定路線緩緩前行。


點點燈光有序匯聚,在鄉(xiāng)村道路上蜿蜒穿梭。當隊伍行至集中祈福點,大家按照傳統習俗,將“大蠐蟆燈”焚燒,將“小蠐蟆燈”插入土中或投入河中。就在此時,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再次響起,鑼鼓聲也敲得越發(fā)歡快,仿佛在為“蠐蟆”們送行,也合力奏響新年序曲。

“咱們這兒的‘蠐蟆節(jié)’,那可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以前生活條件不好,大家就盼著通過‘送蠐蟆’能祛病消災,現在日子好了,這活動就成了咱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念想和傳承?!惫才d鎮(zhèn)村民孫文君也深有感觸,她說,看到這么多年輕人、外地人都喜歡,她和老朋友們可高興了?!熬团沃芤恢睙釤狒[鬧地辦下去,讓更多人知道咱們的老傳統。”
據了解,本次共興鎮(zhèn)“蠐蟆節(jié)”規(guī)模宏大,吸引了上萬余人參與。
游客沉浸式參與
古老的傳統民俗正形成獨特文旅品牌
參與到這場狂歡的,還有外地游客、文化研究學者。
“從未見過如此充滿儀式感和文化韻味的活動!”在順慶區(qū)共興鎮(zhèn),游客劉玲從廣安專程趕來,她難掩興奮之情,激動地說,這是她第一次參加“蠐蟆節(jié)”,原本只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態(tài)過來,沒想到被深深震撼?!澳憧创蠹乙黄鹋e著蠐蟆燈,唱著古老歌謠一步一步往前走,這種氛圍,讓人不自覺就沉浸其中,這是祖祖輩輩留下的傳承,難以用語言來形容?!?/p>
在西充縣多扶鎮(zhèn),南充科技職業(yè)學院提前返校的學生、省級臨江新區(qū)真空產業(yè)園的產業(yè)工人、附近的居民,都參與到這場民俗狂歡中。來自深圳的游客趙雪君,春節(jié)來看在多扶工作的妹妹,了解到有正月十四蠐蟆節(jié)活動后,延期改簽了機票,留下送蠐蟆?!氨緛硪詾槭莻€地方小眾活動,結果我發(fā)社交平臺,一片點贊,大家都好奇又驚喜,感覺已經形成品牌效應了?!?/p>
抓住蠐蟆節(jié)品牌的,還有西充的“網紅文旅村”天興橋村。抓住蠐蟆節(jié)文旅節(jié)點,抓住國產動畫《哪吒》的國民喜愛度,“天興橋·治愈小村”農文旅融合發(fā)展項目將鄉(xiāng)村文旅和蠐蟆節(jié)結合起來。山灣里,燈火輝煌,煙花燦爛,一片笑聲歡呼聲。
晚上近10時,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師王亮,又一次在朋友圈分享他鏡頭里的蠐蟆節(jié),特別強調這已經是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13年開始,王亮就帶領學生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新時代傳播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南充蠐蟆節(jié)、川北金錢板、巴山背二歌等非遺,被拍攝下來。本科生、研究生,參與人數越來越多,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們對非遺的關注越來越主動,也越來越有參與保護意識。
十四夜的圓月高升越來越亮,夜越來越深。
送下河的蠐蟆燈承載祝福扎根河水和泥土;送走蠐蟆燈的人,也即將告別春節(jié),奔赴新一年的希望和夢想。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金艷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