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唐至清,四川籍的狀元約20人。其中,一條古驛道,竟走出14位狀元郎,拉滿“狀元buff”。它就是成渝古驛道,含“學(xué)”量十足。
始于漢、成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成渝古驛道不僅串起了巴蜀文明,還勾連著狀元們的出走歸來,那些遠(yuǎn)去的背影和煙云背后,既藏有川渝兩地千年的日和月,又在綿長的千年文脈里,打撈出鮮活的學(xué)霸修煉史。
成渝古驛道,東起重慶朝天驛、西至成都錦官驛,全長逾千里,是古時重慶到成都陸路的必由之路。
“十里一鋪、六十里一驛”的古驛道,學(xué)霸buff疊滿。這里走出了科舉制度建立以來四川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范崇凱,明代大才子楊慎(號升庵),“小東坡”趙逵、“布衣狀元”駱成驤,重慶“狀元雙子星”馮時行、蒲國寶等。
作為初代文化KOL,狀元們不僅卷出新高度,還是妥妥的斜杠青年。資中狀元趙逵異常聰慧,讀書一目數(shù)行。他赴京參加高宗親自組織的殿試,表現(xiàn)出彩,一舉高中狀元。因其文似蘇軾,又有了“小東坡”的美譽。在《宋代蜀文輯存》中,也存其文十七篇。簡陽狀元張孝祥被視為神童?!端问贰贩Q他“讀書一過目不忘”。史學(xué)家稱他“幼敏悟,書再閱成誦,捷于文思,文章俊逸,頃刻千言,出人意表”。這位狀元郎“能詩善詞,尤工樂府,而且精于書法”。這版開掛副本,讓人艷羨。
頂級學(xué)霸鬼才,可謂行走的金句制造機(jī)。其“狀言狀語”作為古代版“網(wǎng)紅語錄”至今被人稱贊,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楊慎為大明才子之首,名言世人皆知?!皾L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等均出自他手。這位生于成都、家世顯赫的少年郎博聞強(qiáng)識,僅24歲就拿下狀元。清“末代狀元”駱成驤“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唯有讀書高”等名言至今勉勵著一代代后生。

五驛四鎮(zhèn)三街子,八十四塘攏成都。成渝古驛道不僅是交通要道,也在出走歸來里,見證著狀元們的初心和使命。
在狀元的人生詞典里,從來沒有擺爛、躺平等詞。他們躬身入局,知不足而奮進(jìn),望遠(yuǎn)山而前行。這些時代的“新青年”,一波接一波的文化輸出,成為潮流風(fēng)向標(biāo)。王歸璞,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四年(公元926年)狀元,是簡陽兩千多年歷史長河中第一個科舉中狀元的人。他的“學(xué)霸”典范,帶動當(dāng)?shù)睾笊l(fā)奮苦讀,形成文人士子競相登第的學(xué)風(fēng),造就了兩宋時代簡陽人嶄露頭角相繼科舉中狀元三人、進(jìn)士登第數(shù)十人的繁盛?!凹覠o恒產(chǎn),廚灶累空”,駱成驤的星光點亮了近代教育。他于1895年光緒年間高中,是四川最后一位狀元。他一生經(jīng)歷了甲午海戰(zhàn)、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等家國大事。動蕩之下,他主張國人“強(qiáng)身健體”,并成立了四川省武士總會。1922年,返川的駱成驤為籌辦學(xué)校殫精竭慮。時任四川高等學(xué)校校長的他,建議以四川高等學(xué)校為基礎(chǔ)建立大學(xué)。究其一生,清廉做官,熱衷捐款,“窮狀元”的星光,至今閃耀。

狀元的一生,還藏著四川人的真與善、拼和爭。“皆一時之良,為檜所忌而不撓者。”《宋史》里,寥寥幾語,說盡了南宋資中籍狀元趙逵不畏強(qiáng)權(quán),與奸相斗爭的精神,可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南宋大臣許奕是簡陽人。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許奕被宋寧宗也欽點為狀元。這位被皇帝贊為“骨鯁之臣”的狀元郎,常大膽開麥,冒死進(jìn)諫。在地方任職時,他兢兢業(yè)業(yè),愛民親民,興學(xué)養(yǎng)士。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內(nèi)江人范崇凱高中狀元。他與詩人李白因志趣相投,成為相差30多歲的“忘年交”。狀元們除了留下人文逸事,還誕生了不少地標(biāo),如狀元碑、狀元臺、狀元街……讓今人在行走打卡里,感受學(xué)風(fēng)、文風(fēng)。

一場行走,一場燃爆的學(xué)霸文化地標(biāo)大賞。范崇凱曾以《花萼樓賦》獲得唐明皇嘉獎。在內(nèi)江,便有以此命名的“花萼樓”。簡陽狀元臺有四位狀元王歸璞、許將、張孝祥、許奕的塑像?;ㄩ_并蒂,一條老街走出了兩位狀元。初建于北宋雍熙年間,資中狀元街曾出過南宋狀元趙逵和清代狀元駱成驤兩名狀元。
一條古道,讓文藝新潮在這里風(fēng)起潮涌。鹽幫騾馬,驛差官轎,行人絡(luò)繹……而今回首,橫貫巴蜀經(jīng)濟(jì)的成渝古驛道,是流淌“巴蜀人文基因”的動脈,處處有新景。看山須看故山青,古驛道上,走出了享譽全球的畫壇巨擘張大千,也走出了“中國梵高”陳子莊。20世紀(jì)30年代后,名家往返成渝,諸如徐悲鴻、黃賓虹、李可染……在巴蜀畫意里,大膽革新,開啟藝術(shù)變法。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茅盾、馬識途……文人們從這里歸去來兮,踏出文學(xué)新路。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遠(yuǎn)去的狀元郎,慣看秋月春風(fēng),散落了一地星光……
撰文/邊鈺
編輯:余鳳
責(zé)任編輯:陳翠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