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四川早春的頂流,望江公園、浣花溪畔,鶴鳴山、周公山……千萬株紅梅花頂著春寒開啟笑顏。
陸游也曾傾心。
那是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早春的一天,天空中陰云低垂,一場春雪即將漫天而下。午后,從嘉州(今樂山)方向來了一只船。船形如拱橋,人躬身進去,盤腿而坐,兩岸綠野青山,讓人情思悠悠。
來人是微服出游的嘉州通判陸游。他是想去山中聞香尋梅。

作為梅花的知己,陸游對梅花很有研究。梅花有多種,唯獨龍游梅與眾不同——花期經冬入春,傲對冰霜,花萼色如黃玉,花瓣潔白粉嫩。凜冽的寒風里,當龍游梅迎風起舞時,花朵上好像突然飛起來一萬只玉蝴蝶,隨即枝條狂舞,如龍翔九天。一旦無風靜立,那蒼勁的枝條立刻就安靜下來,像蒼龍潛入深淵一樣,靜靜地收斂自己的力量。
這樣的風姿,天地間只有一種,稱玉蝶龍游。
倘若以人力取代天然,將其他梅花的枝條也盤扭成這般形狀,那就不叫龍游,而叫游龍了。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冬,正當奉命入蜀之前,已賦閑在家四年的陸游曾應邀在紹興一戶人家園中見過這樣一株龍游梅。

到四川之后,陸游曾在嘉州城鄉(xiāng)之間多次尋梅,一個人拖著清瘦的身影,行走在岷江兩岸的綠野平疇之間。
蠟梅是梅花里的人間煙火。陸游喜歡蠟梅與人們親昵的姿態(tài),更欣賞寒風中燃燒的奪目火焰,于是他從蠟梅的清香里走了出來,滿腳黃泥地走到鄉(xiāng)村深處,尋覓原野上迎風怒放的紅梅:
小南門外野人家,短短疏籬練白沙。
紅稻不須鸚鵡啄,清霜催放兩三花。 ??
人世間的確有無數(shù)的蠟梅、紅梅和綠萼白梅,然而陸游從江南行到蜀地,已看過了無數(shù)的高山,經歷了許多的江河,吟詠了許多的梅花,他所要尋找的,不是這樣的小景淺意,而是天地之間英姿勃發(fā)的一派梅景、一種梅魂。
可惜,在嘉州,他沒有找到自己中意的梅花。

半年后,陸游由嘉州調到了蜀州(今崇州)擔任通判。
冬天到來的時候,陸游終于在蜀州找到了自己向往的梅花:那是一株龍游梅,位于文井江邊的山崖上。這道山崖,一山鎖江,形如鷹嘴,因此得名“鷂子巖”。
文井江因江中據(jù)傳有水井而得名。這一片區(qū)域,三國時為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的馬超的侄子馬岱鎮(zhèn)守,并建有一座寨城。這株龍游梅不高,形態(tài)卻顯得蒼郁而又古老,虬曲的枝干如一條游龍般舒展在寨城前面。
江風如刀的季節(jié),一樹梅花便怒放出來,燃燒得像“浩浩蕩蕩”的雪。
江上船只往來不絕。形形色色的山珍,經青峰嶺,過鷂子巖,順流而下抵達蜀州后,源源不斷地運往成都,然后再由成都送往京城。這些山貨中,有形如牛尾的巨筍、有傍晚時分便躲在溪流中石頭下 “梆梆梆”叫個不停的蛙魚……商旅途中常常艱辛無比,行商、拉船的人們每次經過這里,都喜歡看一看那一片梅花,以此來調劑心頭的艱辛??吹镁昧耍泻檬抡弑銓⑵浞Q為江原縣八景之一,還攛掇著肚子里有些墨水的人給取了好幾個名字,如關嶺白梅、青峰梅影等等。
有人說,那可不是普通的梅花,是梅花中最名貴的龍游梅。也有人說,那就是一株再平常不過的白梅,只是長在了好地方而已。
不管人間有什么議論,那一樹梅花只管守住自己的季節(jié),熱烈地開,靜靜地謝。

青黑色山峰巍然聳立,那棵梅如數(shù)條龍舞動在山坡上的關帝廟前,花瓣恍如層層疊疊,細看卻又疏密有致,仿佛數(shù)不清的蝴蝶收攏翅膀,綴在一起。
俯瞰下去,風過處,滿樹玉蝶翻飛。陸游大喜,久久凝望著這株龍游梅。多年以后,當他準備離開四川時,再次前來探望這株梅花,卻發(fā)現(xiàn)這株龍游梅已經在歲月中凋零,不由得滿懷惆悵,于是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今天,崇州人為了紀念陸游尋梅,特地在街子古鎮(zhèn)種了一片梅林,并在梅林中的石頭上鐫刻下了這首詞。
“巴蜀風物”持續(xù)征稿中!期待和您以文字為舟楫,共溯巴蜀文化源頭活水,同游天府之國文苑史海。我們珍視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與才華,稿費從優(yōu)。
點擊查看詳情→“巴蜀風物”征稿啟事
撰文/ 楊虎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