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氣好,又打薹子嘍!干起,你們后面的快點干起哦?!币呀?0歲的李淑蓉,下田打蒜薹的儀式感是從拍一條抖音視頻開始。
家住雅安市漢源縣前域鎮(zhèn)的李淑蓉,提前一天便“巡視”完了地里的蒜苗。直溜溜地冒出尖的蒜薹,在田間催促著人們的采收。
漢源地處四川盆地南緣,光熱資源豐富,土壤肥沃,生長出來的蒜薹,色澤嫩綠、鮮嫩粗長,口感脆嫩、清甜可口,深受市場喜愛。
3月2日早上8點,將收割刀、手套扔進背簍,李淑蓉和丈夫黃健興跨上各自的小摩托,再招呼鄰居和親朋幾句,朝田野趕去。
一大早,田成型、渠相連的農田中,滿是采收蒜薹的人影。

得益于全縣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寬敞平坦的田間耕作道、現(xiàn)代化的高標準農田以及完善的水利設施,為蒜薹的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哪一條道路通向自家田里,溝渠里的水轉過幾個彎才能流進地里,人們記得清清楚楚。
四十余人的蒜薹采收隊伍十多分鐘后在田坎上集合完畢。正式下田前,李淑蓉招呼大家在田坎上排成一列,拍起了視頻。
拍抖音已經3年的李淑蓉,有1500余個作品、兩萬多粉絲,大家都笑稱她是村上的“小網(wǎng)紅”,也都親切地喊她一聲“李嬢”。
40余人的隊伍,田里已經站不下,于是大家從田坎兩邊相對行進,對蒜薹形成“合圍”之勢。一場對蒜薹的“圍剿”在正午陽光當空前就要完成。

“很多人不曉得蒜薹怎么長的,更不曉得蒜薹怎么打?!蹦呐略谵r忙間,李嬢的嘴也和手一般閑不下來,嘮起了磕,“你看嘛,刀順到薹子一劃,剝開,根部再割一下,這不是就下來了?!?/p>
手起刀落間,一根白嫩青綠的蒜薹落入了李嬢的手中。她抓著蒜薹尾巴高高地進行展示,長長的蒜薹便像炫耀般在空中晃啊晃。
陽光晴好。漢源縣3.53萬畝蒜田翠綠無邊,擁擠的蒜苗展示著今年的好收成。

而每一顆蒜種都是在9月由蒜農一粒粒種下,再細心鋪上一層干枯的稻草,既能保濕,又能防止野草的生長。十余天蒜種便能破土,冒出蒜芽,慢慢長成細長的蒜葉,之后便是漫長的管護過程。
“主要就是施肥的量要控制好,施得多了,它便不往上長,反而往地里‘坐’,長出來的蒜薹又小又老?!崩顙荼硎荆R近出薹的時候上肥就要勤一點,半個月或者一周就要上一次,“得給它使勁兒”。
“李嬢,今天要打好多斤?”
“怕是有四五百斤哦!”
“今天價格咋樣?”
?
“可能和昨天差不多哦!”
……
四十余人在田里一邊忙一邊嘮嗑,太陽底下聊的還是田里的事。

收獲的新鮮蒜薹用皮筋捆成一把,堆放在田壟間,等待著收進背簍。
田里的人忙個不停,一旁的道路上,每隔100米就停著一個小貨車,等著新鮮的蒜薹“入庫”。
“干起干起,我等到得哦?!甭愤叺乃廪肥召徤桃渤弥臻e時間,來田間嘮嗑,看看蒜薹的采收進度,又在有人拉來蒜薹時,匆匆忙忙趕回自己的小貨車旁。
不到中午時分,兩三畝的地已收割完畢。
“收工賣蒜薹嘍,今天賣四百斤,鮮嫩又脆口!”李嬢抱著一把又一把的蒜薹,對著鏡頭展示當日的成果,以一個視頻為這場農事收個尾。

將蒜薹放進背簍,取下塑膠手套的手略顯皺巴,掛滿手套里悶出的汗水,一條條手紋里嵌著黑色的泥土和綠色的蒜汁。
上秤稱重——398斤,11塊錢一斤。李嬢表示,今年雖然出薹晚,但是產量和品質都不錯,預計這一季能收5000斤左右。
“耶,今天可以哦,回家整頓肉干?!币慌缘娜舜蛉さ?。
?
李嬢一直沉默干活的丈夫黃健興這時才笑著回道:“還可以,還可以。”
除了地里直接售賣,李嬢還在拍視頻之初嘗試網(wǎng)上銷售。
“都是通過視頻了解漢源蒜薹的老粉絲、老顧客,有空就去給他們寄快遞,讓他們嘗嘗我們漢源的鮮蒜薹。”李嬢也坦言,因為地里的農活多,缺乏人手,主要還是通過線下銷售。
漢源人不僅能擼起袖子、躬下身子辛勤勞作,更懂得如何享用自己的勞動成果。
李嬢拿著自己留下的一小把蒜薹回家。如何烹飪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問題——剛過去的冬月正是做臘味的季節(jié),廚房里的竹竿上掛滿煙熏火燎的臘肉。
切成薄片的臘肉與新鮮的蒜薹相遇,蒜薹吸飽肉香,脆嫩爽口,冬日的美味與春日的鮮味共同在餐桌上回饋著辛苦勞作的人們。
李嬢一邊吃一邊和丈夫商量起地里下一季的活計——育秧苗。
流沙河沿岸,稻蒜輪作的種植方式是人們和自然磨合的默契。
再過一個多月,蒜薹采收完畢、蒜葉匍匐在田里,大蒜將從地里被挖起,完成它這一季的使命,為下一季的作物水稻挪窩。
6月,農田里又將是一片水光粼粼、綠意盎然。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