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色正好,蒙頂山的早茶上市了。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一副茶聯(lián)千年流傳,不知羨煞多少名茶產(chǎn)地。
蒙頂山又名蒙山,世界茶葉發(fā)源地之一,以茶聞名于世。大畫家兼詩人文同,千年前揮毫寫下:蜀土茶稱圣,蒙山味獨珍!

北宋年間“味獨珍”,如今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奈穆媒鹱终信?。山上山下,茶園層層疊疊,一望無際。保護完好的古建筑、古遺址,從天梯古道、甘露靈泉院石牌坊到天蓋寺、古蒙泉、皇茶園、甘露石屋,展現(xiàn)中華茶文化的源遠流長。
風(fēng)光無限在頂峰,半山腰往上,步行道兩條。休閑的,可繞行花鹿池,一路緩坡,穿行茶園與林木間。鍛煉的,走天梯古道拾級而上,一千多步石臺階,鐵定兩腿發(fā)軟大汗淋漓,好處在減肥見成效。省時省力的,坐上蒙頂山觀光索道,景色目不暇接。
無論哪一種選擇,沿途綠油油的茶樹形影不離,縷縷茶香隨風(fēng)飄來,直至山門匯合處。
入山門即天蓋寺,大殿塑像一尊,非佛非仙,端坐著西漢茶農(nóng)吳理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五峰之間,吳理真馴化野生茶樹,首開人工種植茶葉先河,后世尊之為茶祖。
前行即達五峰,狀若蓮花,名上清、菱角、玉女、靈泉、甘露。北宋詩人吳中復(fù)有詩,夸贊此處“惡草不生生菽茗”。楊升庵在《蒙茶辨》中也說:“蒙頂山有五峰,最高曰上清峰,方產(chǎn)此茶。”
再看另一邊鼓樂喧天,貢茶采制絕無僅有。五老七賢,三班衙役,列隊皇茶園兩廂。中間站名山知縣,焚香叩拜,朗聲宣讀祭文,詔告天地神靈。兩扇石門輕啟,12位茶人金盆洗手,魚貫入園,摘取仙茶360片……每當(dāng)清明時節(jié),因襲傳統(tǒng),重現(xiàn)當(dāng)年的景象。

沿著山脊,經(jīng)過明代建筑盤龍亭,去到視野開闊的望遠亭。極目遠眺,川西80萬畝茶園盡收眼底,思緒豁然開朗。
如此壯觀的景致,不知古人睹見,又該有怎樣的妙思佳構(gòu)?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好飲茶,自比茶神,有300多首茶詩存世。入蜀為官時深愛蒙山茶,“置酒何由辦咄嗟,清言深媿淡生涯。聊將橫浦紅絲磑,自作蒙山紫筍茶”,愛茶愛到了需要親自動手制茶的程度了。《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更有名句千古流芳:“飯囊酒甕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以“蒙山紫筍”代稱蒙山茶,詩人稱有很多酒囊飯袋、無能之人無法賞識蒙山紫筍茶,以反問句反襯蒙山紫筍茶之香,寫出以茶喻志,申發(fā)雖報國無門,卻仍心存遠志的報國之心。

一路感慨,游人口干舌燥。
資格“茶博士”白居易,善解人意,一旁高歌“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詩句膾炙人口,游人一下子明白了。白樂天都這么說,還不趕快喝茶去。
天蓋寺前,好大一個露天茶園,品茗絕佳場地。12棵古銀杏亭亭玉立,枝繁葉茂,美其名曰“蒙頂銀杏十二釵”。呼朋喚友,落座茶園。木桌子,竹椅子,配上蓋碗茶,感覺特好。甘露、黃芽還是石花,根據(jù)各自喜好。極品蒙頂山茶入肚,果然瓊漿玉露,不由得驚呼:難怪那么多名人寫這茶!
還真是如此,除了前文提及的詩人,寫蒙頂山茶的還有孟郊、劉禹錫、歐陽修、文彥博、蘇軾、蘇轍……回望中華文明史,兩千年茶文化,古代名人大書特書。

回到家,泡一杯蒙頂山茶,而后輕輕展開書卷。一如當(dāng)代詩人白航所言:一千年歲月的甘苦,融進一杯茶水里;一千年云霧的變幻,凝在一縷茶色里;一千年春的芬芳,留在我的舌尖上。
“巴蜀風(fēng)物”持續(xù)征稿中!期待和您以文字為舟楫,共溯巴蜀文化源頭活水,同游天府之國文苑史海。我們珍視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與才華,稿費從優(yōu)。
點擊查看詳情→“巴蜀風(fēng)物”征稿啟事
撰文/趙良冶
編輯:余鳳
責(zé)任編輯:陳翠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