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走進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收藏于其中的《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似乎在訴說著近千年的故事。
“這部古籍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海內孤本。它對我們研究杜甫意義重大,是草堂的‘鎮(zhèn)館之寶’?!背啥级鸥Σ萏貌┪镳^副館長彭燕表示。
而鮮為人知的是,這部古籍在60多年前,差點與杜甫草堂失之交臂。

成都與杜甫的緣分,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
公元759年,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攜家?guī)Э谳氜D來到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先后住了近4年,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詩歌240多首。此后,歷代都對杜甫草堂有過修葺擴建,成為人們緬懷杜甫的圣地。
1952年,成都市政府對杜甫草堂進行了修葺整理,并正式對外開放。與此同時,杜甫紀念館籌備委員會成立,杜甫草堂的文物征集工作隨即展開。
1954年,杜甫草堂派專人到全國各地搜集杜集版本、文物資料。次年,杜甫紀念館(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正式成立。收集的文物中,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被視作“無價之寶”。它之所以能來到杜甫草堂,背后有一位關鍵人物——李一氓。

李一氓,1903年出生于四川彭縣(今四川成都彭州市),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又是詩人和書法家。李一氓對家鄉(xiāng)充滿了情感,身體力行,一直為草堂留意和代購與杜詩相關的古籍版本和外文杜詩等相關文物資料。
“1964年,李一氓先生在北京的中國書店替我們‘代購’了這本書。當時他看到這本杜集后,非常驚喜。發(fā)現這個本子有些錯亂,請人將其重新裝訂。1965年,這部珍貴的古籍被送到了杜甫草堂?!迸硌嗾f。


當然,如此難得可貴的古籍孤本,自然會引來競爭。
彭燕說,當時的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得知此本之后,曾經找到李一氓,希望能將此本保存到北京圖書館。
作為一個四川人,又在年少時期多次流連于杜甫草堂的景色中,可以猜想,李一氓無論是對家鄉(xiāng)的熱忱,還是對這部古籍的考量,都希望它能回到風景如畫的成都浣花溪畔。
李一氓獲得此本后,請了四川同鄉(xiāng)在上面題跋,包括朱德、陳毅、郭沫若等。
朱德在古籍上寫下:“成都杜甫紀念館得此書,可為所藏杜詩帶頭。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五日?!焙笥小爸斓隆庇?。
郭沫若題寫:“草堂詩先生杜工部詩集,素所未見,殆是海內孤本,雖殘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謂草堂先生重歸草堂矣?!?/p>
有了名人題跋,也指明了《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的歸處,“草堂先生”歸成都杜甫草堂所有,就順理成章了。


多年來,文博界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紙一千,絹八百”。意思是,以紙為載體的文物,可以保存一千年;而以絹為載體的文物,最多保存八百年。

這本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難能可貴。而早在明清時期,宋版書就是藏書家競相搜求的寶貝了。
老話說,“一頁宋版,一兩黃金。”雕版印刷業(yè)在宋代的繁盛,為書籍的廣泛流傳和普及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處于承前啟后位置的宋版書因其刻印精工和流傳稀少,呈現出獨具的文獻學價值。
不少藏書家認為,世界上最昂貴的書籍,并非金箔、銀箔甚至鑲嵌珠寶的印刷品,而是中國久負盛名的“宋版書”,這種珍奇的版本幾乎可以用價值連城來形容。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的珍貴之處,并不僅局限于此。這本“存書無卷首,無序目可查,不知何人所輯。書體甚奇,雖有編年,不以年次”的古籍,并不見于海內外公私目錄著錄。
這就意味著,它是名副其實的“海內孤本”。普天之下,僅此一本,這部古籍作為杜甫草堂的“鎮(zhèn)館之寶”,可謂實至名歸。

本期話題
你和成都杜甫草堂有哪些奇妙緣分?評論區(qū)聊一聊~
?
撰文/?李雨心
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馬艷琳 審核/姜明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金艷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