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沒有一個小孩會笑著面對“筍子炒肉”這道本省“名菜”。對著它,流下的不是口水而是淚水,“吃”相不是狼吞虎咽而是你追我趕,味道就只有一個:“痛”。這道聽起來云淡風輕的“家常菜”,其實是讓孩子聞風喪膽的“竹板打屁股”,可算是四川爸媽對熊孩子“愛的教育”。說起來,當爸媽說“你娃又調皮了哈,晚上回切賞你一頓‘筍子炒肉’”時,四川人的幽默基因,在當下的這份惱怒中減弱了抓狂指數,有一點“放過自己,放過娃兒”的味道。
四川美食,沒有那么單純,不僅是舌尖的狂歡,也是平凡生活的“爆款梗王”,不甘于“穿腸過”,偏要“入心留”。

你以為你吃的是麻辣鮮香,沒承想被灌了一碗雞湯。四川人用美食講道理,從來不是直來直去,而是拐著彎兒、帶著味兒,把生活的智慧藏進每一口滋味里。
如果你聽到有人說,“做人啊,不要這么吃寬面?!本椭肋@是一個關于自尊自重的故事。只是寬面略委屈:過去川人的手工面講究放堿,越細的面越需要放堿,寬面則“不要堿”。原本是“懂事省錢”,但就因為“堿”和“臉”音似,于是被安排進了“不要堿(臉),吃寬面”的俗語,承載了“臉皮厚”的含蓄體現(xiàn)。因此,說的是“面”,也算是留了面子,話不說得那么赤裸裸,帶著希望對方洗心革面的余地。
但要是還不悔改呢?那就是“不進油鹽”。這原本說的是豆類烹飪中難吸收油鹽,后用來形容人固執(zhí)倔強,它的反義詞是小某書上的標題常駐詞“聽勸”。油鹽都不進,那生活這鍋菜,自然也香不起來。那么,遇到這種人咋辦呢?
“咋辦?涼拌(辦)!”這道著名的冷盤,也成為四川人的豁達擔當。精神更富裕的人士,還能演化為“涼拌炒雞蛋”,諧音梗不扣錢,押上韻就更顯示出一種淡定(無奈)plus。反正呢,棘手的事,難溝通的人,就先放一放,冷處理走一個,這和心理學上的“積極暫?!钡故切市氏嘞?。

有人說,四川菜里最好吃的是“魌頭”。“魌頭”,源于古代做法事時用面粉捏成的鬼頭模樣,沿途拋撒的過程中,會被人撿食,后來“吃魌頭”就演變?yōu)椤罢急阋恕钡囊馑?。略帶貶義,但也摻雜著樸素的精打細算,可以是蔬菜店晚上的遞減折扣,也可以是新開張火鍋店的全場六折、臨期的清倉大甩賣和促銷的買一送一,反正“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也算是經濟上的兩相情愿,不需要非黑即白的價值評判,累人。
相比之下,“占便宜”尺度更大一些的是吃裹攪、吃巴片、吃混糖鍋盔。這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巴蜀的平民食物,是什么時候站在了蹭吃蹭喝的C位,成為吃貨界“被嫌棄三巨頭”,用無聲的吞咽警醒大家,等位時隨手抓把店門口的三角脆填肚子可以,但是拿個保鮮袋打包就不得行了。
“食”可而止。那些在四川方言里擁有名字的美食,看起來說的是吃喝,品的卻是人生百態(tài)。
很多外地人出差四川,都喜歡買兔頭作為手信,因為這幾乎是絕無僅有的蜀地美食,帶回去有沒有勇氣嘗試是一回事,反正作為“話題”的社交價值是拉滿了。但如果知道“啃兔腦闊”(兔頭)的四川話解讀,不知道買的時候會不會是另一種心情呢?
啃兔腦闊=親嘴、吻、kiss——是不是有一種偶像劇甜寵畫風直接被拽到了街邊大排檔的感覺?把“反濾鏡”做到了極致,戀愛的粉紅泡泡沒有了,剩下的只有麻辣,以及牙齒和骨頭硬碰硬中獲取的那點鮮嫩“嘎嘎”,這也算是祛魅了吧。這么比喻,是在說戀愛不能清湯寡水、要啃得投入,不必“端起”嗎?或者,只是在吃這道小眾美食時的動作與接吻相似?如果你還是無法想象,不妨下單個兔腦闊來試試,看看會不會啃出多巴胺來。
四川話的語境中,你以為美食激發(fā)的是食欲,其實也可能是在激發(fā)生活的詩意。用0.5倍速說出來的“味道之長”,說的不是舌尖的意猶未盡,而是心里的百轉千回。四川話的味道,就是這么長,四川人的生活,也就入味得很。

“巴蜀風物”持續(xù)征稿中!期待和您以文字為舟楫,共溯巴蜀文化源頭活水,同游天府之國文苑史海。我們珍視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的熱情與才華,稿費從優(yōu)。
點擊查看詳情→“巴蜀風物”征稿啟事
撰文/葉無遠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