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冬斌認真炒制茶葉。
明前茶,貴如金。一杯入口,仿若置身“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的悠然之境。在南充市順慶區(qū)西山街道棲樂埡村,36歲的手工炒茶人張冬斌憑借一雙巧手,以滿腔熱忱堅守著一份“匠人心”。
3月18日,記者來到張冬斌的茶舍,傾聽了他與茶的故事。
為炒出好茶 他每年赴峨眉山采摘新鮮茶青
18日上午,記者見到張冬斌時,這位身著白衣、戴著一副眼鏡的漢子正在炒茶。只見他雙手在一口大鐵鍋中上下翻動,指尖靈動起舞,每一片茶葉在他的精心揉炒下不一會兒便透出濃濃茶香,聞上一聞,沁人心脾。
“明前茶,是南方茶區(qū)按照節(jié)氣,對不同階段春茶的一種稱呼。在清明節(jié)前采制,細嫩品質好。因為清明節(jié)前采摘的茶葉,經(jīng)過了一個冬天的滋養(yǎng),茶芽細嫩嬌美,滋味清醇?!敝钢鴦倓偝粗坪玫牟枞~,張冬斌笑著對記者說道。
記者采訪中得知,張冬斌炒制的茶葉原料大多為峨眉山海拔1000多米以上的高山茶,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賦予了這里的茶青鮮嫩多汁的特性。自從走上了手工炒茶的路,每年特定時節(jié),張冬斌都會前往峨眉山采摘新鮮茶青。
“大家都知道春茶珍貴,但是剛摘下的鮮葉和普通樹葉其實沒多大差別,最終被送到人們口中時能否被稱為‘好茶’,關鍵就看炒茶師傅的手藝。五斤茶青才能炒制一斤茶,只有最優(yōu)質的茶青,才能在后續(xù)的炒制中釋放出最佳的風味?!睆埗蠼榻B,手工采茶、制茶,雖然速度很慢,但只有這種傳統(tǒng)方式,才能保留明前茶最美妙的茶香。
沉浸式體驗感受炒茶樂趣
為了讓記者感受炒茶的樂趣,張冬斌隨后為記者進行了詳細演示。
炒茶的第一步便是“殺青”。只見張冬斌將大鐵鍋加熱,待鐵鍋的溫度逐漸上升到400℃左右,他拿出棉布擦拭,大鐵鍋開始冒出絲絲白煙。記者手離鍋面10cm左右的距離,明顯感受到灼人的熱氣不斷上涌,使人不敢再靠近一分。
“不同品種的茶葉、不同時節(jié)采摘的茶葉,炒制的溫度會跟著調整。現(xiàn)在我們制作的是綠茶,這個溫度就可以投入攤晾好的鮮葉了?!睆埗蟾惺苤鴾囟茸兓?,迅速將茶青倒入鍋中。剎那間,鍋內噼里啪啦作響,水汽蒸騰,空氣中也有清新的茶葉香。
隨后,但見張冬斌兩手探入鍋中,不斷撈起茶葉,翻面,再抖散,動作行云流水。由于鐵鍋的溫度很高,張冬斌的額頭上一會兒就滲出了細細密密的汗珠?!磅r葉的殺青需要在短時間內用高溫破壞茶葉中的酶,而撈與抖則是讓葉片避免因溫度過高而焦糊。若溫度不夠,茶會氧化發(fā)紅且有青澀味。待水分流失到60%-70%為佳,這一過程中,全靠炒茶人的經(jīng)驗把控?!痹趶埗蟮牟粩喾聪?,原本硬挺的鮮葉開始變軟,青綠色褪去,清新茶香取而代之,殺青這一步便算完成。
殺青出鍋后稍稍回溫,便是揉捻。張冬斌將殺青后的茶葉置于簸箕中,雙手攏住,順著一個方向輕柔打圈。“揉捻有兩個目的,一是捋順茶葉,為造型打基礎;二是破碎部分細胞,讓風味物質滲出,茶湯滋味濃淡很大程度取決于此?!睆埗蟾嬖V記者,揉捻時,力度把握至關重要,初期輕柔,待茶葉變軟再逐漸加大力度,現(xiàn)在要制作的是綠茶中的甘露茶,需將茶葉搓揉成卷曲狀。只見張冬斌雙手靈活穿梭,茶葉在掌心不斷翻滾、變形,很快,松散的茶葉呈現(xiàn)出優(yōu)美的卷曲形態(tài)。
揉捻結束,進入干燥工序。張冬斌再次將茶葉放入鍋中,此時鍋溫已調低。他用小火慢慢烘焙,并不時翻動,確保受熱均勻。“干燥是為了去除剩余水分,達到合適干燥度,進一步激發(fā)茶香。”張冬斌專注盯著鍋中茶葉,十幾分鐘后,茶葉顏色變深,茶香愈發(fā)濃郁醇厚。當茶葉達到理想干燥度,色澤深綠、香氣迷人時才能出鍋。
“炒茶這門手藝要說簡單,只需培訓三個月便可獨自加工。然而,若要真正摸清其中的門道,卻需要鉆研一輩子。”張冬斌說,不同品種的茶葉,有著各自獨特的秉性,即便是同一品種,因采摘季節(jié)的不同、天氣的變幻,采下的葉子狀態(tài)也大相徑庭,或濕或干,或嫩或老,只有摸透了葉子的“性格”,炒茶人在下手時才會有十足的底氣,“這就好比炒菜,普通人和大廚同樣是手持鍋鏟,可炒出的菜品無論是味道還是顏色上都存在明顯差異。而且,一個合格的炒茶人,不僅要會炒,還得會品、會評,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學成了這門手藝?!?/p>
開設課程 讓更多人了解手工炒茶魅力
“之前我在一家網(wǎng)絡公司做管理,和茶結緣是受到妻子的影響,因為她就是從事這個行業(yè)的,所以就跟著她學習了很多茶文化,后面就慢慢接觸炒茶了?!睆埗蟾嬖V記者,在日常相處中,妻子對茶的熱愛與專業(yè),如同一股涓涓細流,慢慢浸潤了他的心,妻子還時常與他分享茶葉的種類、產(chǎn)地、口感等知識,帶他參加各類茶事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張冬斌逐漸對茶文化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
2022年初,一個偶然的契機,張冬斌在妻子介紹下,結識了峨眉山手工茶非遺傳承人王敏。初次見到王敏炒制茶葉時,看他那雙手在熱氣騰騰的鐵鍋中靈活翻動,茶葉在鍋中起起落落,茶香四溢的場景,深深震撼了張冬斌,于是當即決定跟隨王敏學習手工炒茶技藝。
“學習炒茶時很辛苦,因為鍋底溫度高,手不能碰到鍋面,但又一定要把最底下的茶葉翻上來,不然茶葉會焦。”張冬斌說,對于初學者來說,兩只手被燙得到處是水泡是常有的事,但他從未想過放棄。在王敏的悉心指導下,張冬斌不斷摸索,反復練習,逐漸掌握了炒茶技巧,對炒茶技藝的理解也越發(fā)深刻。
如今,張冬斌回到棲樂埡村,將所學技藝融入日常。他炒制的茶葉,憑借獨特的風味和醇厚的口感,贏得眾多茶客青睞。但他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深知手工炒茶技藝承載著千年的茶文化,是歷史與情感的傳承。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手工炒茶的魅力,他在自家茶舍開設了炒茶體驗課,熱情地向村民和游客介紹手工炒茶的流程和技巧,手把手地教大家操作。
“在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歷程中,隨著機器采茶、機器制茶出現(xiàn),手工采茶、手工制茶在很多地方已經(jīng)看不見蹤影了?!睆埗蠼榻B,手工炒茶的市場份額不斷被壓縮,許多傳統(tǒng)手工炒茶師傅紛紛轉行,但他卻想要堅守手工炒茶這份傳統(tǒng)。
“炒茶技藝傳承了千百年,現(xiàn)在交到我們這一代手里,我更要拿穩(wěn)接力棒,希望制茶人的匠心能永恒流傳。同時,傳承手工炒茶技藝,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機器雖快,但手工炒茶的溫度和韻味無可替代。我堅信,古老的茶文化在新時代定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睆埗笳f。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