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家壩遺址位于達州市宣漢縣普光鎮(zhèn)進化村,渠江二級支流后河與中河在這里交匯,形成了沖積平壩。眼下,大片油菜花爭相綻放,博物館掩映在金黃花海中。這是我國首個巴文化專題博物館,揭開了巴文化的神秘面紗。3月24日,川觀新聞記者來到這里探訪。

500余件文物還原生活場景
走近博物館,館外廣場右側(cè)的一塊傾斜放置的圓柱形大石頭映入眼簾。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副館長張立佳告訴記者,這是建館時利用天然巖體,改造而成的巴蜀印章形象。
突出“巴”的符號及文化,該博物館主體建筑為一棟3層大樓,其造型設計形似篆書的“巴”字。
從館前廣場拾級而上,進入博物館大門。這里是展廳二樓,序廳墻上有“西南有巴國”五個大字。循著陳列觀看,一件件文物把神秘的古代巴國帶到我們面前。
二樓展廳主題是“揭秘羅家壩”,集中展示羅家壩遺址出土的生活用具、兵器、禮器、龜甲等各類精美文物500余件。所有文物都展存在玻璃展柜中,擁有恒濕的存放條件。展柜或沿墻布置或立于展廳中央。

立于展廳中央的多個豎式展柜,展出的是“鎮(zhèn)館之寶”,比如水陸攻戰(zhàn)紋銅豆、狩獵紋銅壺等,這些器物上有虎紋、鳥紋和巴蜀符號等。其中水陸攻戰(zhàn)紋銅豆上的紋飾有水戰(zhàn)、陸戰(zhàn)和借助云梯攻城等,再現(xiàn)了當時的戰(zhàn)爭場景。
1999年以來,羅家壩遺址已經(jīng)實施9次考古發(fā)掘,出土青銅器、陶器等各類器物3500余件。出土文物及文物上的符號,將塵封3000余年的古代巴國文明帶到當代人面前。2023年4月,在羅家壩遺址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不遠處,以該遺址出土文物為核心進行展陳,羅家壩遺址博物館開館。

關注其他巴文化典型遺址
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建筑面積近1.2萬平方米,它不只關注本地巴文化,一樓展廳以“尋蹤覓巴國”為主題,將關注巴文化的視野擴展到鄂西、川北、重慶、陜南等地區(qū),重點還原了古代巴國及巴文化的源流、演變、發(fā)展和傳承情況。
館內(nèi)一份“巴文化典型遺址分布示意圖”顯示,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典型遺址主要分布在嘉陵江、長江沿岸等地,北至秦嶺以北陜西漢中,東至湖北宜昌。展陳以圖文形式,介紹各地巴文化典型遺址發(fā)現(xiàn)的文物情況,以及古代巴人在這里生活的年代等信息。

除此之外,巴人遷徙過程中,不斷與周邊其他文化發(fā)生的碰撞與融合,是展陳重要內(nèi)容,包括“巴蜀同輝”“巴楚為鄰”等板塊,進一步拓寬了歷史視野。
如今,羅家壩遺址博物館成為集社會教育、休閑旅游、科研考古于一體的大中型公共建筑。自開館以來,該館已接待游客20萬人次以上。在宣漢縣的規(guī)劃中,將建設考古遺址公園,新建遺跡展示區(qū)、巴人新居、巴人街等設施,為游客提供更充分、更直觀的參觀體驗。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