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日暖風吹拂,成都平原上綻放的油菜花仿佛給大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在成都市周邊的一片農田里,四萬多種油菜正迎來盛花期。這里是四川油菜高產背后的秘密基地——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示范園。

走進示范園,一眼望去,金色的花海仿佛連到天邊。與普通油菜田不同的是,這里的田地被劃分成一個個幾平方米的小方塊,每個方塊里種植的油菜品種都不一樣,就像是鑲嵌在大地上的油菜“基因方格”。
在這里,有上千年前自然形成的地方油菜品種,也有今年剛孕育出的高產高油品種;有能長到兩米多高的四川省主推高產品種,還有為造景定制的矮桿粉色花瓣油菜。

四川培育的油菜新品種數(shù)量和質量居全國前列。從2001年的畝產114.3公斤,到2013年的畝產150公斤,再到2024年的畝產171.9公斤……四川油菜高產離不開不同種質資源的組合。
“比如我們選擇一個最高產的油菜材料和一個耐旱或者抗病蟲的材料進行雜交,來年就可以收獲一個高產又耐旱或者高產又抗病的材料?!彼拇ㄊ∞r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作物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崔成介紹,想得到一個能達到全國推廣水平的油菜品種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足夠的耐心去不斷搭配,像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國家主推品種“川油36”,就是經歷了老中青農科人接續(xù)研究,才創(chuàng)新出的高產、高油、抗病、宜機收且飼油兩用的高經濟價值品種。

每到油菜花期,示范園的專家們每天從清晨到傍晚不停穿梭在田地里,他們要在一個月內完成4萬多份油菜資源和材料的鑒評、選株掛牌和聚合雜交工作,并把這些信息錄入系統(tǒng),為將來選出品性最突出的品種做準備。

在油菜田里,可以看到有的油菜花套上了小袋子,有的住進了“小帳篷”,還有的搬進了“大棚子”。崔成告訴記者,小袋子是為了防止蜜蜂幫助油菜自然授粉,人工幫助它授粉后,防止蜜蜂授粉把基因污染;“小帳篷”和“大棚子”里的油菜則是為了繁種和制種。
“我們面前的這片油菜,可能因為產量、產油不行,農戶不再種植了,但是我們必須把它保護下來?!彼拇ㄊ∞r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錦芳說,如果遇到一些現(xiàn)有品種的“疑難雜癥”,也可以在傳統(tǒng)品種里找到應對方法。

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李浩杰介紹,近年來,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不斷科技創(chuàng)新,培育出的“川油81”“川油83”“川油101”等四川省主推品種,占現(xiàn)有四川省油菜主推品種的60%,助力四川油菜單產較全國平均高近20%。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金艷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