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又是一年清明日,明朗潔凈春正好。
草木蔓發(fā),百花共芬,吐故納新,清明,于中國人是獨特的存在。這一天,我們親近自然,在廣袤天地俯仰人生,洞察生命哲學;在綿延的思念里,追思慎遠。
一脈春泥護英魂,從家悼到國祭,清明突破傳統(tǒng)邊界,喚醒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在同溯文明根脈、重述英烈史詩的“時間坐標”里,共塑精神家園。
?

何為清明?
《歲時百問》如是解釋:“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奔婢吖?jié)氣與節(jié)日雙重屬性,把自然與人文融為一爐,“清明”由清明節(jié)氣、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三節(jié)”演變融合而來,內容廣大而精微。
以“農(nóng)耕勞作”“悼念思祖”“游春賞春”為核心節(jié)俗,清明節(jié)將生與死、昔與今勾連,傳遞出人們對生命、自然的理解與追求;將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自然觀、天人合一等,折進春日送別的柳枝,在時間渡口,緬懷過往,開啟新生。
清明是農(nóng)事的詩章,在與土地的對話里順時而動,留下春耕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訓》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弊鳛槎墓?jié)氣中的第五個節(jié)氣,清明與農(nóng)事相連,凝結耕作經(jīng)驗。民間流傳的“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一到,農(nóng)夫起跳”等俚語習俗,也揭示了這階段物候之變。這種融匯農(nóng)事規(guī)律與自然敬畏的節(jié)氣文化,讓人們體味順天時而動、相地利而為的智慧。
清明是思念的琥珀,在年年如復的追思祭祖里,歲歲思親。清明撫青山,思念過山崗。春天,萬物生長,思念亦如是。隨清風化雨,看思念綿長,春暖斯人。以祭祀之名,人相聚,敘親情,話懷念。無論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還是“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在明媚時序里,人們把未道盡的牽掛,糅入春風,換一種方式,相逢。


沒有哪一個節(jié)日,像清明這般情緒萬千。它以踏青祭掃的生活儀式,凝練生命、生活的哲學啟蒙,生長出豐盈的中國審美。
清明里的詩詞氣清景明,在歲月里傳唱經(jīng)典。它將東方詩意美學刻成時節(jié)的韻腳,成為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生長為程顥筆下“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的出游勸歸,化作陸游“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的小樓春雨,凝練為賈島“今日清明節(jié),園林勝事偏”的晴風吹柳絮。
清明里的畫意明媚動人,在時序中繪出民俗。它在煙雨朦朧處,用淡墨筆法,消除生死對立,將中國哲學和中國氣派潛藏于春和景明。民國《雅安縣志》載:農(nóng)歷三月清明節(jié),古云“踏青”。實際上,自唐代以來,清明就成為人們踏青、擁抱自然之時。曬太陽、賞春花、喝春茶,多元習俗點亮生活。放眼四川,除了都江堰清明放水,川人還喜歡在這一節(jié)氣頭戴柳葉符、掛青,做歡喜團或青團等。清明的歡愉,也入了畫。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在一行出行人物中,就有二人抬插柳條的轎子,勾勒出清明戴柳、驅蟲辟邪的習俗。唐代畫家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也還原了三月踏青出游的場景,畫面閑適愜意。近代漫畫家豐子愷曾旅居四川,他筆下更是有不少清明畫作,《一剪梅·清明》《誰家寒食歸寧女》《清明小景》繪出清明好春光。

豐子愷《清明小景》

春光里的清明,既有春泥護花的美學,亦有春泥埋忠骨的大義。從家譜到國史,清明以微觀家史勾連宏觀國事,延伸出新內涵,化作家國誓言。
這誓言,鏗鏘有力,生出重溫歷史、召喚家國情懷、增強民族凝聚力的千鈞之力。這誓言,風過松間,矢志不渝融入山河。
這誓言,映照“不忘本”的初心,激活“向未來”的動能。1937年7月,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川軍于同年9月兵分三路出川,奔赴前線抗日,8年浴血衛(wèi)國,書寫家國史詩。據(jù)統(tǒng)計,抗日戰(zhàn)爭期間,四川參戰(zhàn)兵員總計約340萬人,大批川軍將士長眠一線。斯人遠去,未敢忘卻。3月30日,成都市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2025“春祭·請抗戰(zhàn)忠魂檢閱青春”祭拜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活動在此啟幕。人們慎終追遠,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往昔,年輕的生命將保家衛(wèi)國種進青山,成就炙熱滾燙的勛章。如今,新一代青年懷揣拳拳愛國心,砥礪前行,奮斗向上。

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內,學生們?yōu)闊o名烈士墓碑描紅 圖據(jù)通江縣委宣傳部
這誓言,在追家族之遠、追文明之遠、追理想之遠的叩問里,提醒我們家國命運的榮辱與共,奮斗邁向新征程。作為紅色熱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都發(fā)生在四川,紅色精神閃耀巴山蜀水。3月25日,宜賓市“賡續(xù)·2025·清明祭英烈”紀念碑下的思政課紅色文化紀念活動上,人們誠敬先賢。3月31日,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紀念碑下的思政課”,學生們一筆一畫,為無名烈士碑碑身上的五角星描紅。4月1日,“賡續(xù)·2025·清明祭英烈暨主題黨日活動”在綿陽市烈士陵園舉行,孩子們?yōu)榱沂坎潦媚贡?,表達對英烈們的敬仰與思念……烈士墓前,亦是國史課堂,青少年“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雙重使命感從這里拔節(jié)生長。
又是一年清明,掃墓踏青,一份思念,縈繞心頭;一種傳承,源遠流長。在春風里緬懷,是中國人浪漫的生命觀;在春風浩蕩里凝聚團結之力,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新氣象。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