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向陽·家書館”在攀枝花市東區(qū)弄弄坪街道向陽社區(qū)正式開放,300多封彌足珍貴的三線家書引起了眾多參觀者關注。據了解,這是全國唯一一個社區(qū)三線建設主題家書館,所展存的家書均由民間藏家歷時30年從廢品收購站搶救所得。
向陽·家書館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分為展覽區(qū)和體驗區(qū)兩部分,旨在打造承載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的新空間,成為追溯三線故事、弘揚“三線精神”的新陣地。展覽區(qū)包括300多封三線建設家書展陳、家書起源簡介、攀枝花信箱號碼的發(fā)展和三線家風家訓等內容。參觀者在閱覽一封封家書后,可在體驗區(qū)寫一封信表達個人觀感。
跨越時空的對話,看到他們的“小秘密”
“親愛的源:昨日匆匆在學校給你寫了一封信,今天趁閑給你再寫一信。說真的,我真想念你,愿你一切都好。想到你遠在渡口,心里經常掛念……”
“素華:姓欒的‘光桿司令’要訓話啦!14及15封‘大作’一次收閱……”
“看完信,我們全家都很高興知道你們娘幾個能轉到渡口去真是一件好事,你們一家以后就能互相照顧了……”
……
“我懷著好奇之心和敬仰之情閱讀這些半個世紀前的家書,不經意看到了老一輩建設者內心深處的‘小秘密’,為此又感到激動而忐忑?!眳⒂^者楊女士說,這些書信以樸素自然的語言表達了上一輩人深沉的情感,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豁達,以及對家人、朋友的真情實意,讀來非常令人感動。

“信件里沒有華麗的詞藻,都是用淳樸的語言表達最真摯的情感。讀著這些家書,仿佛回到了曾經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就像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眳⒂^者付先生說,在三線建設時代,這些老建設者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辭別家人朋友,從五湖四??缭角Ю锵蚺手ū几岸鴣?,“正因為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今天的攀枝花?!?/p>
三線版“兩地書”,見證一個時代的變遷
據了解,這些家書全部來自民間藏家、攀枝花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渡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成鋼先生之手。近30年來,他累計從攀枝花市的廢品收購站搶救出700多封三線建設者的家書。僅1997年的一天,他就在某廢品收購站購得一對夫妻的多達400封書信。
當時,廢品站老板懷著“買櫝還珠”的心理,以為成鋼只對信封和郵票感興趣,便幫忙把信紙取出扔一邊。成鋼見狀脫口喊道:“全要!”遂帶著一大包信件回家,又花了數月時間核對整理。

“這批信件從上個世紀50年代,夫妻倆參加工作開始,一直持續(xù)到70年代,時間跨度約20年。他們一前一后從東北的‘黑土地’,輾轉到云南個舊的‘紅土地’,最后落腳在攀枝花的‘不毛之地’。”成鋼介紹說,這批信件既有親友和同事寫給他們的書信,也有夫妻互訴衷腸的情書,堪稱三線版的“兩地書”。同時,信封上的地址也經歷了從實名地址到信箱代號,又恢復實名地址的變化,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2015年,攀枝花中國三線博物館建成開館后,成鋼就捐出約300封家書?!叭绻皇浅射撚行模芏嘤袃r值的資料我們就看不到了。”博物館有關人士對成鋼熱心收藏三線家書的家國情懷贊賞不已。

2024年9月至10月,攀枝花市文聯利用成鋼收藏的家書,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見字如晤 家國情懷”百封三線建設家書展,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參觀,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許多參觀者表示,這些彌足珍貴的家書應該讓更多人看到。
隨后,成鋼積極與弄弄坪街道向陽社區(qū)合作共建三線家書館,通過一封封家書,向人們展示三線建設時期老一輩建設者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和家國情懷。
讓更多人看到,品味紅色家書的家國情懷
“60年前,三線建設者們用‘篳路藍縷、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在荒山野嶺中筑起大國工業(yè)脊梁;60年后,我們以‘傳承精神、共建共富’的初心,在家門口打造這座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殿堂?!迸航值烙嘘P負責人說,向陽·家書館開館不僅是守護紅色根脈的具體體現,更是以文化之力探索“精神共富”新路徑的生動實踐。街道和社區(qū)將以家書館為文化紐帶,扎實推動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的“雙向奔赴”。
300多封家書靜靜流溢著親情、鄉(xiāng)情、家國情,默默傾述著家事、國事、三線事,從另外一個角度展現了三線建設時期的開發(fā)建設情況以及建設者的工作、生產、生活情況和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

“一代人、兩地書、三線情、世代傳……三線建設者的家書是彌足珍貴的歷史遺存。”攀枝花市文聯有關負責人說,向陽·家書館的打造能夠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彌足珍貴的“三線”家書,讓“三線精神”在攀枝花代代相傳。
“向陽·家書館就像一座傳播紅色基因的燈塔,照亮著一代又一代攀枝花人。今天給你寫信的目的,意在與你分享這一讓人感到無比喜悅的心情。等你下次回攀枝花時,我們再一起來參觀,細細品味一封封紅色家書的家國情懷。”曾參加三線建設的龐其生老人參觀家書館后,即興提筆給在成都的老友寫下一封信。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