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fā)布會上,應急管理部地震地質(zhì)司二級巡視員高玉峰介紹,現(xiàn)在全國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與合理布局建設避難場所。

一是在規(guī)劃布局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應急避難場所時,主要以社區(qū)生活圈為基本安全單元,布設不同級別和類型的應急避難場所,并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比如緊急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為一公里以內(nèi),大家步行10-15分鐘就可到達;短期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在2.5公里以內(nèi),步行30-40分鐘就可到達;長期避難場所的服務半徑就更長一些。二是設計應急避難場所時,每個應急避難場所至少設置2條不同方向與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時考慮殘疾人、老年人、幼兒、孕婦等特殊群體的需要,進行無障礙設計。三是建設改造應急避難場所時,在場所內(nèi)外及周邊區(qū)域會設置明顯的應急避難場所主標志、指向標志還有出入口標志等指引,做到標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眾辨識。
“現(xiàn)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與合理布局建設避難場所?!备哂穹逄嵝汛蠹遥綍r可留心觀察工作、生活區(qū)域的應急避難場所,對場所分布和疏散路線做到心中有數(shù),積極參加社區(qū)和單位等組織的應急避難演練,掌握相關(guān)技能。應急部門也在積極推動各地加強應急避難場所管護,并利用多種渠道向民眾提供應急避難場所服務信息,便于災害來臨時能就近找到應急避難場所避險避難。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