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四川技能大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在瀘州落下帷幕,最終36位參賽者在6大賽項中獲獎。
在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的獲獎者當中,有兩名修復師來自三星堆博物館,其中,榮獲二等獎的謝麗便是其中之一。雖身為“90后”,但謝麗已從事文物修復工作11年,在她看來,這份工作帶給她的成就感,更多源自日復一日的堅持。
比賽長達15小時?
塑形、焊接是最大難點
“實操比賽持續(xù)15個小時,第一天從早上10點到下午6點,第二天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中間各有一小時午餐時間?!敝x麗回憶賽程時坦言,時間壓力與操作精度是雙重考驗。
此次比賽要求選手在仿制青銅小面具上完成殘缺補配、斷裂焊接、表面做舊等全流程修復,而在謝麗看來,塑形與焊接兩大環(huán)節(jié)最考驗技術。

“塑形最難。”謝麗解釋,青銅面具存在左右臉反轉的問題,無法直接翻模,“必須仔細觸摸原物,感受曲線變化,再反復調整修正?!焙附迎h(huán)節(jié)同樣挑戰(zhàn)重重:“這次這件青銅小面具焊接部位的縫隙很寬,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對不齊。”
盡管謝麗最終憑借嚴謹的操作榮獲獎項,但她仍對色彩還原存有遺憾:“現場調色需與原物銹蝕層高度吻合,雖然整體效果達標,但若以更高標準要求,細微色差仍有優(yōu)化空間。”?
師從“大國工匠”?
在潛移默化中成長
謝麗告訴記者,自己最近修復的文物是一件漢代青銅提梁釜。這次修復的特殊之處在于她根據器物的病害情況,調整了修復的步驟。她解釋道,為了避免器物在矯形后回彈,此次修復與大部分青銅器整形的流程不同,在器物焊接、補配時沒有去掉矯形工具,并且一邊焊接、補配,一邊對器物進行微調。

隨色做舊
從2014年入職至今,謝麗已經修復過青銅器、陶器、瓷器等多材質品類的文物,她表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師父郭漢中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作為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陳列保管部副部長、文物修復高級技工,郭漢中是一名從事文物修復工作40年的“大國工匠”。
謝麗回憶道,初入行時對文物進行塑形,她總是在“填補—打磨—再填補—再打磨”的循環(huán)中反復調整,而師父郭漢中通常僅需一眼便指出應該如何操作,才能打磨出完美的弧度?!坝袝r一看狀態(tài)不對,師父還會提醒我們應該借力輔助工具,而我們就缺乏這種意識?!敝x麗表示,因為缺乏經驗,自己遇到問題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思考、分析和判斷,“每次師父一出差,我的修復進度也就跟著變慢了?!?

考古文博“熱”?
帶動更多年輕人入行
記者了解到,在此次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四川省選拔賽中,選手年齡段覆蓋“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獲獎者中,不乏二三十歲年輕修復師的身影。而作為一名“90后”,談及職業(yè)選擇,謝麗坦言:“性格內向的我,意外與文物修復‘雙向奔赴’。”在她看來,能靜心鉆研的手藝人,往往更適配這份需要耐性的工作。
十年間,謝麗見證了行業(yè)生態(tài)的顯著變化?!拔易x書時,專業(yè)七八十人,最后僅一兩人從事文物工作;如今,一個專業(yè)一百來人,入行人數已經上漲至數十人。三星堆博物館修復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最年輕的成員為1998年出生?!彼治觯o錄片等文化傳播形式,催生了考古文博“熱”,讓年輕人對這一領域興趣更加濃厚。

象牙取樣
雖然三星堆新一輪發(fā)掘出土的文物尚未進入修復階段,謝麗也還未上手修復過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但對于未來,謝麗態(tài)度篤定:“若無特殊情況,我應該會在三星堆工作至退休。”她認為,文物修復的成就感不在于“高光時刻”,而在于日復一日的堅守?!懊看瓮瓿梢患魑?,看著它從殘破到完整,內心或許會有短暫滿足,但談不上太多成就感,很快又會投入下一件?!边@份來自年輕修復師的持之以恒,正源源不斷地為文物事業(yè)注入新生代力量。
圖據主辦方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