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一橫一豎藏天地,一撇一捺見春秋。漢字,從甲骨文的刻痕中走來,歷經(jīng)金文的厚重、小篆的婉轉、隸書的方正,在楷行草的演變中沉淀千年智慧。它不僅是記錄文明的符號,更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基因,鐫刻著民族的記憶與情懷。
7月23日起每逢周三、周四,四川新聞網(wǎng)將推出《道義解字》系列策劃,特邀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西泠印社社員、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王道義,傾情解碼漢字文化內(nèi)涵,結合前沿AI技術,帶您在“春夏秋冬”的時光流轉中,看漢字如何描摹四季更迭中的春之萌動、夏之熾烈、秋之靜美、冬之沉潛;于“書畫傳心”的意境里,賞書法的筋骨與繪畫的氣韻共舞,筆鋒起落間是“書者,心畫也”的赤誠,墨色暈染處是“畫者,載道也”的通透。
讓我們以字為舟,溯流而上,探尋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共赴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化之約!
甲骨文里的“夏”字,像一幅簡筆人像——頭頂是昂揚的頭顱,底下是舒展的身軀,活脫脫中原先民的模樣。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西泠印社社員、四川省書法家協(xié)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道義說,這枚字從誕生起就帶著人的溫度,而后一路演變,先是化作雅樂的清響,成為“高雅”的代名詞;又變身第一個王朝的印記,沉甸甸載著歷史;最終定格為季節(jié)的符號,把春去秋來的流轉寫進了時光。
“夏字里藏著中國人的生活美學?!蓖醯懒x笑著說,這點在書畫里藏得最深。東晉王羲之的書信書法作品集,“夏”字隨筆墨流轉,帶著幾分書信往來的閑逸;北宋徽宗筆下的《夏日詩帖》,筆鋒間似有蟬鳴陣陣;米芾的夏日字帖更妙,墨色濃淡像極了夏日的光影,忽明忽暗。畫里的夏天更熱鬧:盧松年的《夏季圖》鋪展著盛夏的繁茂,八大山人筆下的荷花最是傳神——荷葉像撐開的綠傘,荷花有的腆著粉腮,有的裹著綠裙,水下魚兒擺尾,攪碎一池清涼,滿紙都是夏天的鮮活。
王道義特別推崇明代杰出的畫家仇英的畫作《竹梧消夏圖》,“你瞧,竹林繞著水榭,清風穿過葉隙,水面晃著碎銀般的光。有人憑欄獨酌,有人促膝閑談,水榭后梧桐樹靜靜立著,像在等鳳凰來棲。這哪是消暑?是把燥熱關在門外,在心里種了片清涼?!痹谕醯懒x看來,畫里的人懂夏天,更懂日子——再熱的天,也擋不住尋一份自在的心。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