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李丹 趙明
英烈名片
趙渭濱(1894—1938),四川成都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1軍122師參謀長。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軍出川抗日,1938年,在山東滕縣與日軍激戰(zhàn)中犧牲,時年44歲。

“鐵松:出門因在行進中,未得家中一信,甚念!你學校的通知到了么?何時入校?望你告訴我!”這是1937年10月24日,身在山西抗日前線的川軍122師參謀長趙渭濱寫給兒子趙世誠的信。
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戰(zhàn)爭中頑強奮戰(zhàn)、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趙渭濱名列其中。
7月初,在位于成都市青羊區(qū)望仙場街5號的趙渭濱烈士墓前,成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秦嘉琦生動講述了烈士的這封家書故事。
撰寫家書時,趙渭濱隨部隊由山西轉戰(zhàn)山東參加徐州會戰(zhàn)。
經過幾天的血戰(zhàn)和在戰(zhàn)場上的所見所聞,趙渭濱感觸頗多,心潮澎湃。于是他提筆給長子趙世誠寫了一封長達1700多字的家書,記述了在山西的戰(zhàn)斗經過,分析了對時局和未來的認識,以及對趙世誠學業(yè)的叮囑。在這封長信里,一位父親對兒女的殷切關懷,浸透信紙,也表露了趙渭濱無畏抗戰(zhàn)的決心,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我的安危,我自己曉得。這么多人都犧牲得,我又怕什么?”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趙渭濱隨軍出川抗日,參加平型關戰(zhàn)役。后轉戰(zhàn)山西娘子關、芹泉、榆次等地。1938年初,趙渭濱隨師長王銘章奉調山東前線,3月隨部隊固守滕縣,與日軍激戰(zhàn)三晝夜,后遭攻入城內的日軍機槍掃射,中彈犧牲。
“這封寫給兒子的家書,也成為這位鐵骨錚錚的抗日硬漢的遺書?!鼻丶午f,122師出川時,身穿單衣,腳蹬草鞋,武器更是簡陋。趙渭濱在信中說:川軍的槍等于零,重輕機槍均土造,不能連發(fā),只有以血肉去與敵人機械化的部隊飛機炮火碰。結果之如何,不問可知了。
信中,他把在前線看到的一切,一一告訴兒子:“紅軍之善戰(zhàn),紅軍之努力,真使東北軍、晉綏軍、陜軍愧死!”并寫道:“未來的成功,未來的抗戰(zhàn),恐怕還是要靠共產黨吧!”
他對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滿懷信心,對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無限向往,他告訴兒子:“不是希望你作一個普通工程師了事,還希望準備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能夠當一個優(yōu)良的技師!能夠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服務!能夠在復興民族恢復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貢獻!”
趙渭濱烈士家書中對子女的期望,也成為他們前行的動力。新中國成立后,趙渭濱的三個子女全都從事國防科研工作。
如今,在錦江畔,趙渭濱烈士墓臨江而立。2014年,青羊區(qū)政府對烈士墓進行了維修改造,加固翻新了墓碑,并在墓碑旁新修了以芝麻白為底座、黑色花崗巖為碑身的墓志銘,對趙渭濱烈士的生平事跡進行了詳細介紹。墓園廣場也更換了護欄,用松柏對墓園進行了綠化,附近的居民和志愿者,還經常前往擦拭墓碑、打掃清潔,緬懷烈士。
(成都市青羊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