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里最早出現(xiàn)的秋字,上面是一只活潑可愛的昆蟲。郭沫若先生經(jīng)過考證研究,認為是一只歡快的蟋蟀。甲骨文里的秋字的蟋蟀字形,不僅活潑蹦跶,而且在展翅欲飛。蟋蟀下面是熊熊燃燒的火焰,所以由蟋蟀和火構(gòu)成了最早的秋字的字形。后來在小篆時代,秋字保留了火的字形和代表莊稼的禾字旁。最后,秋字演變成了一個從禾苗的禾字和從火的字形,一個由兩個偏旁構(gòu)成的對比字,這個字形一直沿用至今。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中國歷代的書畫作品中有不少都有跟秋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的代表作拓片《中秋帖》就是在秋天第二個月所寫的一封書信。蘇東坡被貶官黃岡,在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寫了千古名篇《前赤壁賦》?!肚俺啾谫x》寫到了非常美麗、令人遐想的秋天,歷史仿佛定格在那一天。蘇東坡還寫了《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宋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東坡圍繞赤壁創(chuàng)作的這兩篇詩文可以說是寫秋天的經(jīng)典作品。900多年以來,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仁人志士,感動了多少老年、中年和少年,直到今天都是整個北宋時期最精彩的詩文書畫杰出代表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關(guān)于秋天景色的經(jīng)典畫作,就是北宋徽宗趙佶親手畫的代表作《聽琴圖》。在這幅畫中間正襟危坐、彈奏七弦琴的就是趙佶本人。前面坐墩上兩位身穿紗帽官服的朝士對坐聆聽,左面綠袍者籠袖仰面,右面紅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這鼓動的琴弦撩動著神思,完全陶醉在琴聲之中。叉手侍立的藍衫童子則瞪大眼睛,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趙佶以琴聲為主題,巧妙地用筆墨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意境。整個畫面背景簡潔,如蓋的青松和搖曳的綠竹襯托出庭園高雅脫俗的環(huán)境,而幾案上香煙裊裊的薰爐與玲瓏石上栽植著異卉的古鼎與優(yōu)雅琴聲一道,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王道義說:“我想這幅圖是要表現(xiàn)在寂寞秋月里,宋徽宗親自為大臣們彈奏楓葉松的場景?!?/p>
從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到近代的寫意繪畫,中國文人用秋意寄托了太多的家國情懷。東晉王獻之《中秋帖》開秋書先河,筆勢如金風玉露;北宋范寬《秋林蕭寺圖》以蒼勁筆墨寫北國秋山;元代趙孟頫書《秋聲賦》,行云流水間盡顯文士悲秋;明代董其昌以淡墨干筆營造秋山空寂;清初八大山人則以枯荷殘菊寄亡國之痛;至近代齊白石《紅葉秋蟬》等作品提倡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藝術(shù)主張,完成了從文人秋思到民間秋趣的審美轉(zhuǎn)變。王道義說:“古往今來,很多名家大師都圍繞著秋天創(chuàng)作了很多精彩的書法繪畫作品,值得我們認真地品味學習。”

出品人:雷和斌
總監(jiān)制:何文宗
總策劃:楚彥
統(tǒng) 籌:唐明 侯敬文 何佳欣 代紅
視頻拍攝/制作:俞文晶 熊雅綺 鄧玥瀟
記 者:陳蕎
文 案:李雪艷 趙梓君 蔣睿(實習) 陳雨睿(實習) 王藝雅(實習)
專 題:劉亞宇
設 計:何如冰
特別鳴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