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北蜿蜒的金牛古道旁,坐落著一座浸潤千年文脈的小城——綿陽梓潼。這里不僅有香火鼎盛的文昌祖庭,更藏著一碗令本地人魂牽夢縈、讓外地人回味無窮的非遺美食——梓潼片粉。從古時小吃到現(xiàn)代煙火,這碗晶瑩剔透、口感滑嫩的片粉,始終是梓潼最鮮活的文化印記之一。
自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設(shè)縣以來,梓潼這座小城便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獨特的印記。作為古蜀道上的重要驛站,梓潼見證了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從秦漢的開拓進取,到唐宋的繁榮昌盛,再到明清的沉淀傳承,每一段歷史都在這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跡。
關(guān)于梓潼片粉的起源,流傳著幾個膾炙人口的傳說。尤為生動的當數(shù)清朝光緒年間的故事。相傳梓潼東壩有一位仇姓廚師,在為人操辦宴席時,偶然發(fā)現(xiàn)淀粉漿遇熱凝結(jié)成晶瑩透亮的薄片。這位頗具巧思的廚師靈機一動,將其切條調(diào)味,竟成就了一道令人回味無窮的美味。經(jīng)過反復(fù)試驗和改良,他以綠豆、豌豆、紅薯淀粉為主料,加入井水和新鮮菜汁,最終創(chuàng)制出了這道讓梓潼人引以為傲的片粉。
2011年,梓潼片粉制作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其背后是近乎苛刻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按照傳統(tǒng)做法,匠人們需要將青菜汁、韭菜汁(主要取其鮮翠欲滴的色澤和天然清香)與綠豆(或豌豆、紅薯)淀粉調(diào)制成粉漿,舀入平底圓形金屬鍋中蕩平,放入沸水鍋中輕輕擺動。待粉漿受熱逐漸凝固成薄膜狀后,將平底鍋提出浸入涼水中冷卻。這個過程中,火候的掌控至關(guān)重要:時間太短則“收汗”不足,影響粉皮成形和口感;時間過長又會影響口感和色澤。
冷卻好的粉皮需要小心地從平底鍋上分離,平鋪在案板上。最后用刀將層層碼放的粉皮切成約兩指寬的長條,食用時一片片撕開,因其薄滑透明,故稱“片粉”。
梓潼片粉色綠質(zhì)嫩,柔滑而富有彈性,整潔而層次分明。食用時講究調(diào)料搭配,多配以麻辣酸香調(diào)料,澆上豆豉醬汁、窩油高醋,佐以辣椒香油、大蒜芥末。觀之綠盈水泛,食之麻辣鮮香,嚼之柔韌彈牙。無論冷食熱食俱佳,清嫩爽口,陰陽相宜,鮮味獨特。
無論是作為小吃還是主食,梓潼片粉都深受人們喜愛。炎炎夏日,一碗涼拌片粉清涼爽口,開胃解暑;寒冬時節(jié),一碗熱氣騰騰的片粉暖身暖心。在梓潼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售賣片粉的小店,食客們圍坐一堂,一邊品嘗美味片粉,一邊閑話家常,濃濃的煙火氣息彌漫在這座小城的空氣中。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三,在梓潼縣文昌廟會的美食節(jié)上,片粉當仁不讓地成為主角。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xiàn)場展示制作技藝,游客不僅能見證從粉漿到片粉的神奇蛻變,更能親手體驗攤粉皮、調(diào)醬汁的DIY樂趣。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如今梓潼縣城的大街小巷仍分布著200余家片粉店,其中不乏傳承三代的老字號。過去,盡管梓潼片粉聲名遠播,卻難以走出縣城。究其原因,唯有梓潼當?shù)靥赜械乃|(zhì),才能成就片粉的獨特筋道——抖而不散,食之柔韌。如今,隨著工藝革新,梓潼片粉已開發(fā)出水片、干片等多種包裝,不僅成為當?shù)厝巳粘O碛玫谋憬菪〕?,更化身為饋贈親友的特色伴手禮。
這道承載千年文脈的川北美食,正以嶄新姿態(tài)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當筷子挑起晶瑩的片粉,酸辣鮮香在舌尖綻放的剎那,品味的不僅是粉皮與調(diào)料的完美融合,更是千年古道的馬蹄聲聲、文昌宮里的祈福絮語,以及代代梓潼匠人掌心的溫度。
撰文/白云蒼狗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