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北大木偶發(fā)展歷程的紀錄片《蝶變·川北大木偶》持續(xù)引發(fā)關注。該片于今年4月在省級平臺首播后,又在8月登陸優(yōu)酷平臺,憑借對傳統(tǒng)技藝傳承脈絡的細膩呈現與創(chuàng)新表達,收獲了觀眾的廣泛好評。

據了解,該片時長135分鐘,分為“起源”“興衰”“化蝶”三大篇章,以時間為軸,完整呈現了川北大木偶這門古老技藝從歷史深處走來,在時代浪潮中歷經起伏,最終實現涅槃重生的壯闊旅程。它不僅記錄了一門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之路,更喚醒了公眾對非遺文化的深切珍視與情感共鳴。

“我們希望通過鏡頭,讓觀眾看到的不僅是一門技藝的‘形’,更是它背后承載的文化‘魂’。就像片中許學術打磨冬奧“熊貓隊長”時,用環(huán)氧樹脂替代木材的革新,或李泗元教青年演員操控28斤木偶時“人偶合一”的顫抖,這些瞬間既有傳統(tǒng)的重量,又有破繭的疼痛。這不僅是技藝存續(xù),更是文化基因在當代的呼吸?!痹撈瑢а萦噍冈诮邮苡浾卟稍L時表示,拍攝團隊歷時兩年走訪多地,從老一輩傳人的口述史中打撈歷史細節(jié),用鏡頭捕捉年輕傳承人對技藝的創(chuàng)新實踐。她坦言,紀錄片最想傳遞的是川北大木偶傳承的生命力。

據悉,影片中最動人的篇章,聚焦于兩個關鍵瞬間:一是川北大木偶第四代傳人李泗元在得知這門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的激動時刻;二是由此畫面延伸到47張青春洋溢的面龐——他們是“00 后”非遺守藝人,作為珍貴的第八代傳承者,正以滿腔熱忱與辛勤汗水延續(xù)并發(fā)展這門指尖藝術。
正如片中展現的,年輕演員李梓維將兒童劇風格融入大木偶表演進行創(chuàng)新,導演對此表示:“傳統(tǒng)默戲需要堅守‘不變’的儀軌(如川劇程式),但唐國良院長也說過‘沒有觀眾,非遺就是化石’。所以當李梓維用夸張動作引得孩子們歡呼時,木偶的眼睛才算真正有了神采?!边@恰恰印證了:創(chuàng)新并非對傳統(tǒng)的背叛,而是讓百年技藝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長的密碼。

紀錄片中,川北大木偶的“創(chuàng)新密碼”被層層揭開。鏡頭記錄下當代木偶藝術家們打破傳統(tǒng)桎梏的探索:將川劇精髓與話劇、歌舞、雜技等多元藝術形式融合,借助聲光電等現代舞臺技術,讓古老木偶在舞臺上煥發(fā)新活力。
從平昌冬奧會高達2.45米、驚艷世界的“熊貓隊長”,到央視春晚的機械金牛、成都大運會的川劇變臉表演,川北大木偶憑借吐火、長綢舞等絕技,完成了從民間廟會到國際舞臺的華麗轉身。“這些高光時刻不是偶然,是傳承人們不斷琢磨‘傳統(tǒng)如何現代表達’的結果?!庇噍冈诓稍L中介紹,片中特意呈現了木偶結構的機巧升級過程,“小到一根絲線的調整,大到機械裝置的融入,都藏著傳承人的巧思”。

這部紀錄片不僅生動展現了川北大木偶如何成為南充城市的文化新名片,更證明真正的藝術瑰寶不僅不會在時代洪流中消逝,反而能在不斷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如蝶破繭、振翅高飛。正如網友所說:“看到木偶在現代燈光下表演長綢舞,感覺像穿越了時空,原來老手藝也能這么‘潮’?!?/p>
編輯:胡倩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