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心”字,形狀酷似人或動物心臟的輪廓,心包內兩筆簡練斜線,恰似心臟肌理與血管紋絡,勾勒出生命搏動的本真形態(tài)。金文階段,心的字形漸變,省卻心肌紋理,線條更趨凝練。小篆的“心”字進一步符號化,突出收放自如的書寫性。至隸書,徹底褪去形象成分,化為撇、點、捺等筆畫的組合,逐步接近如今習見的楷書“心”字。《說文》曰:心是人的心臓(臟),居于中,主全身之血脈,象形?!靶闹賱t思”,藏神朗照。
古人認為,心為五臟之尊,萬法所歸。懷素《自敘帖》中的“心”字,是筆尖與心靈的共振?!盎砣恍男亍钡墓P意,讓抽象的心字化作具象的精神圖譜??癫莸牟涣b線條,既是書法技藝的極致,更是千年心靈的共鳴。在懷素的《自敘帖》中,“心”字已經(jīng)超越字形,成為穿越時空的精神符號,讓后人在墨色中觸摸到永恒的心靈力量。
在練習書法上,古人倡導:習字先修心,心正則筆正,筆正則道生。在書法的心法上,唐太宗對王羲之最為推崇。在給《晉書·王羲之傳》專門寫的《王羲之傳論》中,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書法給予了高度認可:“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唐代的孫過庭在《書譜》中對王羲之的書法成就與影響力進行了進一步的概括。孫過庭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博古通今,亦乃情深調合”,既繼承傳統(tǒng)又富有創(chuàng)新,這種藝術特質使其作品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王羲之書法藝術成就具有歷史延續(xù)性,歷代學者均以學習王羲之書法為正統(tǒng)。王道義說,“他們的評價除了對王羲之自身書法才華的高度贊美,還有對王羲之中正則雅書法心法的認可。”
在國畫領域,唐代畫家張璪提出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說藝術創(chuàng)作師法自然,但是自然之美并不能自動成為藝術的美,其間的轉化,不可或缺的就是藝術家內心的情思和構設。
人生天地,不改初心;健筆凌云,大道傳心。在書畫的傳習過程中,需要堅持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心法。王道義說,“‘心’字的演變不僅是字形的更迭,更是人類對內心世界認知的深化與拓展。它掌控著生命的活力,記錄著情感的流轉,最終在筆墨揮灑中,成為跨越時空的心靈獨白,承載著千年未變的精神脈動?!?/p>
出品人:雷和斌
總監(jiān)制:何文宗
總策劃:楚彥
統(tǒng) 籌:唐明 侯敬文 何佳欣 代紅
視頻拍攝/制作:俞文晶 熊雅綺 鄧玥瀟
記 者:陳蕎
文 案:李雪艷 趙梓君 蔣睿(實習) 陳雨睿(實習) 王藝雅(實習)
專 題:劉亞宇
設 計:何如冰
特別鳴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