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融媒記者 馬莉莎
8月17日,在雄安新區(qū)舉辦的第20屆宋慶齡發(fā)明獎全國總決賽上,來自成都金牛區(qū)實驗外國語學校的高二學生張口笑,憑借作品《仿真03航母高壓多級電磁彈射導彈裝置》榮獲全國銅獎,并同時斬獲四川省賽區(qū)一等獎。這位17歲的自貢籍少年,以“科創(chuàng)+寫作+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姿態(tài),書寫了新時代青少年的青春答卷。

書香潤心,家庭是夢想的起點?
張口笑,2008年出生于自貢,父親張瑞原是自貢日報、今日晚報副總編輯,2016年隨家人遷居成都,現為金牛區(qū)實驗外國語學校高三年級學生。他的成長,離不開一個重視教育、充滿書香的家庭環(huán)境。 家中藏書豐富,搬家時總需淘汰數十袋舊書,卻仍難減藏書之盛。
比他小九歲的妹妹張樂兒,自幼多才多藝,三歲習舞,五歲成為省青少年文聯會員,六歲因在自貢燈會上“以燈伴舞”被媒體報道,成為廣受關注的“五彩少年”。百度百科也有了妹妹“張樂兒”的詞條。
“妹妹的優(yōu)秀讓我不敢懈怠。”張口笑曾在其著作《秘密戰(zhàn)》后記中寫道,“家里有兩個‘寶箱’:一個是裝滿書的書架,一個是裝滿妹妹獎狀的紙箱。我每天都在追趕那個紙箱?!睆埧谛υ谶@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家庭成為他夢想啟航的溫暖港灣。他養(yǎng)成了讀書、學習的良好習慣。
科創(chuàng)逐夢:從興趣到專業(yè)探索?
翻開張口笑的成長檔案,張口笑的科創(chuàng)之路,早在小學階段就開始了。
小學時,他參加過python培訓,裝過收音機,初中時鼓搗過“開發(fā)板”,還制作了自己的個人網站。
張口笑在科創(chuàng)領域也成績斐然,用高中班主任韓曉樂的話來說,就是各類獎項拿到手軟。
高中兩年來,先后被學校評為“引領之星”“學習之星”“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團干部”“優(yōu)秀學生干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宋慶齡發(fā)明獎期間,張口笑有幸現場聆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火災科學奠基人范維澄教授的科普講座《火團團大冒險》,并與其合影交流。他表示:“范院士用‘物理之火’研究燃燒,用‘數字之火’模擬災情,用‘人心之火’普及安全教育,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思維讓我深受啟發(fā)。我愿效法范老,用物理公式作火把,編程代碼為薪柴,在數字洪荒里闖出一條新路?!?span style="color:hsl(0, 0%, 30%);">在雄安新區(qū),張口笑還撰寫了《致范維澄院士書》,表達了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和未來投身科學研究的決心。

此外,在“與科學家面對面”活動中,他主動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沛清教授現場提問互動,并獲得聯系方式,建立起寶貴的聯系。
筆耕不輟:用文字講述歷史溫度?
除了理工科的理性光芒,張口笑在人文寫作領域同樣表現突出。他在今日頭條開設專欄《看度文化》,累計發(fā)表文史類文章近300篇,閱讀量突破百萬。其代表作《秘密戰(zhàn)》《民國煙云》《鉤沉》已正式出版,內容聚焦近現代歷史事件與人物傳奇,視角獨特,史料扎實,引發(fā)讀者廣泛共鳴。
百度百科已為其設立《秘密戰(zhàn)》《民國煙云》詞條,多家媒體對其創(chuàng)作經歷進行專題報道。
對于高中生選擇寫文史類文章,張口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學生接觸社會少,缺乏閱歷,許多社會現象看不明白。而寫文史類傳奇故事相對容易些,因為歷史事件和人物本身就有故事性,只需找準視角或確定主題,在忠于歷史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就能規(guī)避中學生寫作故事整體框架的弱項。不過,寫這類作品搜集資料很困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為收集資料,他曾利用假期走訪成都、自貢、重慶、宜賓等地的檔案館、博物館,甚至在安仁古鎮(zhèn)建川博物館附近住了一周。
全面發(fā)展:在探索中定義青春?
作為一名“物化生”選科的純理科生,張口笑并未局限于課本。他擔任校學生會組織部副部長、校團委副部長、班級團支部書記等多個職務,積極參與校園管理與志愿服務。

課余時間,他熱愛運動、閱讀和游戲。他曾以游戲為題材創(chuàng)作網絡小說《我在斗羅賺點錢》,雖因父母反對只寫了前五章,但后來父母看到他的學業(yè)并未受影響,便默許了他的愛好,甚至還和他進行討論。盡管學業(yè)繁忙,他仍然報名參加了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宋慶齡發(fā)明獎競賽、中國芯助力中國夢通訊科學競賽、全國中學生人工智能挑戰(zhàn)賽、全國中學生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并在這些競賽中都獲了獎。他表示參加奧賽不是為了證明什么,只是想告訴父母自己的愛好不會影響學業(yè)。
面對“內卷”壓力,他始終保持清醒:“我們這代人單科學得‘雞零狗碎’,‘交叉融合’是挑戰(zhàn),但探索永遠是年輕人的任務?!痹?025年8月底的高三誓師大會上,他作為學生代表發(fā)表演講《燃科創(chuàng)星火,礪學海青鋒》,呼吁同學們“不僅為金榜題名,更為練就一副能挑重擔的鐵肩,一顆能容宇宙的赤心……我們不僅要在高考的沙場上蟾宮折桂,更要在人生的長卷上,在時代的考場上,寫下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無愧無憾的輝煌篇章!”
從自貢到成都,從書桌到實驗室,從筆尖到賽場,張口笑用行動詮釋了“多元發(fā)展、比翼齊飛”的青春可能。未來已來,這位少年正以夢為馬,奔赴山海。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