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海之濱,沂蒙余脈,有一座抗日山。
抗日山是獨一無二的。
這是中國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qū)西部,原名馬鞍山,1944年,因抗日烈士的永駐,正式更名為抗日山。誓言錚錚,烙印民族氣節(jié),見證那段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崢嶸歲月。

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最早興建的抗日烈士陵園。在戰(zhàn)爭最艱苦的1941年至1944年,濱海軍民一手槍,一手鎬,4次興工,為死難烈士樹碑建碣。
這里是安葬八路軍、新四軍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園。800余將士的忠骨靜臥山間,3576位烈士的英名鐫刻于此。
八十年歲月如歌,八十載烽火傳承。如今,當我們攀登上這片青松翠柏掩映的山巒,一部用血火寫就的史詩徐徐展開:火叉巷中十八勇士生死狙擊,小沙東海戰(zhàn)怒濤裂艦……手撫石碑,耳畔猶聞金戈鐵馬,戰(zhàn)鼓鏗鏘。
開國上將肖華為《抗日山志》作序:“這每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都包含著一個英勇悲壯的故事,都滾著硝煙,裹著烈火,都是歌,是詩。”抗日山以巍然之姿和浩然之氣,為我們凝鑄出一座歷史豐碑和信仰高地。
浩氣長存烽火鑄就的抗戰(zhàn)豐碑
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宛平城,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關頭!1940年底,曾參與平型關戰(zhàn)役的八路軍第115師東進,政委羅榮桓、代師長陳光決定在時屬山東的濱海地區(qū),開辟敵后戰(zhàn)場。

次年3月,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和山東縱隊2旅,聯(lián)合發(fā)起青口戰(zhàn)役,取得八路軍主力東進濱??谷帐状未蠼?。戰(zhàn)后,教導2旅政治部為紀念“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體和抗戰(zhàn)以來犧牲的烈士,決定修建抗日烈士紀念塔。
硝煙未散,八路軍第115師教導2旅政委符竹庭已策馬踏遍群山,最終將目光定在贛榆西部馬鞍山頂峰。
馬鞍山背倚沂蒙,面朝黃海,其堅硬山石,恰似英雄精神的天然豐碑。
一場抗戰(zhàn)史上罕見的“軍民共建”由此拉開序幕——八路軍第115師與濱海人民一手持槍、一手執(zhí)鎬,在敵后戰(zhàn)場為烈士樹碑立傳。這既為銘刻不朽,更為存續(xù)火種,昭示后世,勝利乃以無數(shù)生命與鋼鐵意志凝成。
1941年春,第115師后勤處的柴川若來到此地,商討建設事宜,并動員老石匠、老藝人幫忙。軍民一心,在日軍空襲和炮火攻擊間隙,他們用牛車拉、人力推、肩扛手抬,將數(shù)噸石料運上山頂。次年7月7日,紀念塔落成。羅榮桓、陳光、肖華等領導與5000余軍民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抗日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內,收藏著3張老照片,這是柴川若兒子柴大勇捐贈的。一張是柴川若與贛榆民工的合影,另外兩張則是竣工后,戰(zhàn)士們聚在塔下振臂疾呼的畫面。畫面顯示,竣工那刻,悲憤與熱血交織,他們用木樁架起一面幡,上書:踏著先烈血跡前進!
1944年,馬鞍山更名為抗日山。
至今,陵園內已建成8個坡段,每一坡段都是史詩的章節(jié)……
小沙東海戰(zhàn)烈士冢前刻有陳毅元帥的題詞“浩氣長存”!16位新四軍第3師干部的生命永遠停留在1943年的血色黎明:與日軍巡邏艇遭遇后,第3師參謀長彭雄中彈后仍堅持指揮直到犧牲,8旅旅長田守堯夫婦挽臂沒入暗流……

國際主義的光芒同樣照耀抗日山。國際友人漢斯·希伯遠渡重洋,以筆為槍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犧牲在戰(zhàn)斗一線;金野博以自身覺醒揭開日本軍國主義罪惡,被日軍殺害。雙碑如炬,映照世界反法西斯陣線的星火不滅。
六角亭式墓中靜臥著符竹庭。子彈殼熔鑄的銅像目光如炬——這位15歲投身革命的將領,在1943年贛榆馬旦頭村遭遇戰(zhàn)中殉國。此前,他在紀念塔落成典禮上說:“假如有一天,我為革命犧牲,請同志們記住,也把我安葬在這里?!?/p>
碧血丹心血染山河的民族魂魄
從火叉巷中十八勇士的決然,到小沙東海面上的英魂化浪;從符竹庭政委的如山擔當,到國際友人的埋骨他鄉(xiāng)——抗日山的每一段往事,都如不滅薪火,照進我們心房。
十八勇士與一面永不褪色的戰(zhàn)旗
1941年春,青口戰(zhàn)役打響。七晝夜血戰(zhàn),斃敵偽200余人,俘虜400余人。歷史將永遠銘記:在那條狹窄的火叉巷里,18位戰(zhàn)士用血肉筑起最后防線。那座因他們而建的紀念塔,也傲立在抗日山上,鐫刻著先烈們的共同信仰。
在青口十八勇士紀念館入口處,榮譽戰(zhàn)旗依然鮮艷。2015年“九三勝利日大閱兵”上,它獵獵飄揚,映照著1941年的浴血黎明。
1941年3月19日晚,一顆紅色信號彈在海頭上空升起,青口戰(zhàn)役打響。3月26日晨,我軍把敵彈藥庫運空后撤出。擔任掩護任務的6團1連原飛友等18名指戰(zhàn)員為牽制敵人,在火叉巷與敵展開血戰(zhàn)……彈藥打光,就用石頭、磚塊,經日夜血戰(zhàn),8位戰(zhàn)士壯烈犧牲,2位戰(zhàn)士重傷后不做俘虜飲彈自殺。
剩下的8名戰(zhàn)士彈盡糧絕,藏身草垛。當日軍縱火逼降,原飛友嘶吼:“不能連累鄉(xiāng)親!”于是一齊沖出火海后被俘,受盡酷刑寧死不屈。被折磨六天后,孟兆閣掙斷繩索,救出3人,另外4人盡被殺害。
小沙東的生死航程與怒海悲歌
在石橋鎮(zhèn)小沙村東側,有座紀念碑,它宛如一艘航船,中間的碑石就像高聳船帆,戰(zhàn)士們手持駁殼槍、手榴彈等,怒向日寇。

1943年初,為迎接全國性大反攻,中共中央決定從各抗日根據(jù)地“抽調好的真正可靠的高級干部”送延安學習深造。新四軍第3師組成51人干部隊伍出發(fā)——師參謀長彭雄任隊長、8旅旅長田守堯為副隊長。
3月16日傍晚,大家喬裝登船。歷史在此轉折:17日凌晨,日軍巡邏艇的探照燈撕裂夜幕。干部隊成員程世清袖藏手榴彈撲向敵酋,爆炸聲揭開激烈海戰(zhàn)。彭雄身中三彈仍倚舵指揮,田守堯高呼“泅水上岸”時,被子彈穿透身軀。最終,16名干部以身殉國,28位工作人員和船員英勇犧牲。
子彈殼熔鑄出英雄偉光
“贛南閩西初相識,萬里長征風雨同。君赴敵后驅日寇,血灑贛榆留英名?!痹诳谷丈搅沂苛陥@建園40周年紀念活動時,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楊得志親筆題詩,獻祭符竹庭。這位江西走出的將領,在濱海大地寫下傳奇:海陵反“蠶食”的英勇果決、郯城攻堅的一往無前……
1943年11月26日晨,日軍偷襲濱海軍區(qū)機關駐地——黑林鄉(xiāng)馬旦頭村。時任濱海區(qū)黨委書記兼濱海軍區(qū)政委的符竹庭,到大樹村檢查俘虜情況時,與日軍發(fā)生遭遇戰(zhàn),壯烈犧牲,年僅31歲。
依其愿,符竹庭被安葬在抗日山上,烈士銅像由子彈殼熔鑄,贛榆縣也一度更名為竹庭縣。2014年,符竹庭被列入全國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英名永載史冊。
薪火長燃巍巍青山的永恒銘記
抗日山僅高167米,卻挺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鐫刻出“人民即江山”最雄壯的史詩。
這里不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更是全國首批著名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自陵園建成以來,黨和人民懷著對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之情,數(shù)次整修擴建。贛榆實施的“慰烈工程”,還將散落的忠骨遷入陵園,千余英烈在此安眠。
如今,這座占地24萬平方米的精神高地,紀念塔、碑、亭、紀念館、東西墓群等次第鋪陳,自山腳廣場沿臺階而上,最高處即是紀念塔頂擎旗的“八路軍戰(zhàn)士”。
1942年,在紀念塔落成典禮上,第115師代師長陳光說:“英勇犧牲的烈士們,你們的鮮血不是白流的,你們的死是有代價的……你們的英名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坎里?!?/p>
這份銘記,在時光流轉中化為實際行動。
每年清明前夕,贛榆城頭鎮(zhèn)小學的師生便如約而至,向英烈致以崇高敬意——這份堅持已走過半個世紀。今年8月,贛榆高級中學被“國防七子”高校錄取的學子在這里與先烈跨時空“對話”,“強國復興有我!”響徹山間。
贛榆區(qū)將抗日山、青口十八勇士紀念館等紅色景點“串珠成鏈”,打造經典教育線路,年接待量達60萬人次。去年以來,已舉行數(shù)百場實景黨課,無聲印證著信仰的力量。
烽煙散盡,忠魂依舊。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當朝陽為紀念塔鍍上光輝,那尊八路軍戰(zhàn)士像依然擎旗執(zhí)槍,守望黃海。這不是故事結尾,而是一個民族在血火中百煉成鋼的永恒誓言。無數(shù)英烈用犧牲換來了我們的今天,我們也將以此銘記,繼續(xù)前行。
編輯:李夢陽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