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元市旺蒼縣的一場非遺交流活動現(xiàn)場,一位頭戴木面具、手持司刀的表演者正踏著“搓步”起舞,清脆的銅鈴聲與牛角的顫音交織,引得觀眾屏息凝神。

這位表演者正是達州市萬源市玉帶鄉(xiāng)端公戲第七代傳人張貴州,他帶來的《光頭山景點》選段,讓這門流傳于大巴山深處的古老藝術(shù)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從祭壇到戲臺
一門藝術(shù)的千年轉(zhuǎn)身
“小時候第一次看端公戲,覺得震撼且神秘——那些木面具上的紋路像有魔力,師傅們一唱一舞,仿佛真能請來神靈。”張貴州摩挲著隨身攜帶的牛角,記憶回到童年,“那時不懂,只知道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本事’。”
端公戲流傳于陜西與四川交界的大巴山區(qū),這片因移民文化與巴文化交融而孕育出獨特民俗的土地,讓端公戲從古代設(shè)壇祀神的巫術(shù)儀式,逐漸蛻變?yōu)榧婢呒漓肱c娛樂功能的地方戲曲?!暗兰椅幕c本地巴文化中的儺戲文化相結(jié)合,才有了咱們這端公戲。”張貴州解釋道,從清咸豐、同治時期完全形成至今,它早已不是單純的“驅(qū)鬼祀神”,“在部分地方,新房落成、新店開張、大病初愈等,都少不了這儀式?!?/p>
這門藝術(shù)的獨特之處,藏在每個細(xì)節(jié)里。頭戴的木面具凝聚著“先輩為民祈福消災(zāi)的樸素心愿”,張貴州至今記得第一次戴上“龍神”面具的感受:“頓覺周圍一片肅殺,身體逐漸放空、頭腦專注。司刀舞動的‘沙沙’聲、牛角吹出的森嚴(yán)悲壯之感,給表演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十二年磨一劍
刻在骨子里的傳承
16歲那年,初中畢業(yè)的張貴州正式拜外公王大泮為師學(xué)端公戲,成為家族第七代傳人。張貴州被唱詞那神秘而溫潤的宗教色彩與悠揚婉轉(zhuǎn)的旋律所吸引:“初中學(xué)業(yè)重,每天背完功課后再背唱詞,總是背到深夜?!睆堎F州還記得,有一次,外公考核時他沒唱好,手心被打得通紅,當(dāng)時氣到想放棄,可一摸到那些祖?zhèn)鞯拿婢?,又能咬牙堅持?/p>
此后12年,張貴州大半光陰都在與“九板十三腔”死磕。“二流板適合作請師辭,一字板宜配祈福語,四平板則得襯著武將的剛勁?!睆堎F州說,單是鑼鼓“九板”的打法與“十三腔”的唱腔如何交織出萬般變化,他就練了千百遍。就這樣,他把歌調(diào)的平仄嚼透,再將鑼鼓鈸镲的輕重緩急一一刻進骨子里。
在張貴州心中,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xù),更飽含著對祖輩和規(guī)矩的敬畏。“按照老規(guī)矩,出師前要焚香卜卦,確認(rèn)是否具備傳承資格;新角第一次登臺,也得先叩問卦象,祈求出演順利。這些流程看似古舊,卻是祖輩傳下來的儀式,藏著對先師的敬重?!彼冀K記得,每場戲開演前,必以牛角聲打破寂靜,用“贊贊”腔起韻——這不是形式上的敷衍,每一個動作、每一段唱腔里,都藏著他“尊師重道、不忘根本”的赤誠。
如今,張貴州家中還珍藏著幾十副儺戲面具和幾箱泛黃的戲本,他說:“這都是一代代傳下來的老古董,是根,也是魂。只要這些物件還在,這份傳承就不能斷。”
走過艱難歲月
非遺的突圍與新生
張貴州告訴記者,端公戲曾走過艱難的歲月?!坝卸螘r間它被當(dāng)作封建迷信禁止,我外公把祖?zhèn)鞯牡谰?、劇本藏在伯父家的閣樓上,一藏就是20多年?!彼麚崦鴳蛳淅锏拿婢撸曇舻统恋卣f,“那時最怕的,是這門手藝斷在我們這代?!?/p>
面對特技技藝的傳承難題,張貴州有著自己的堅持。他曾在演出前被主辦方以安全為由,要求刪除“上刀山、過刀橋、下火?!睒蚨危麛嗳痪芙^?!斑@些絕技是端公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先人的智慧與膽識,要是真把這些刪了,這戲就成了空架子,哪還有魂?”他說道。
2020年,張貴州斥資10余萬元,將原道場重建為端公戲傳習(xí)所,專門用于這門技藝的演練、傳承與傳播。2024年12月,端公戲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張貴州也因此成了遠(yuǎn)近聞名的“大忙人”——走鄉(xiāng)串戶巡演、赴各地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近日,張貴州受邀參加廣元市旺蒼縣端公戲文化交流活動,并當(dāng)選為川東端公戲協(xié)會副會長。
“端公戲過去依靠家族世襲方式承續(xù),現(xiàn)在重在表演技巧的傳承,主要靠師徒關(guān)系繼承?!彼寡?,不少年輕人覺得端公戲的儀式復(fù)雜,他總會耐心解釋:“這是尚勤行孝、尊師重道、勸人向善的教化,更是大巴山的文化根脈之一?!?/p>
(受訪者供圖)
編輯:金艷
責(zé)任編輯:余鳳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