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烽火中,有這樣一條“血肉生命線”:它沒有沖鋒陷陣的轟鳴,卻決定著前線的生死。戰(zhàn)士們手中的武器不是鋼槍,而是一根扁擔。今年97歲的郭友,就是這條線上最年輕的守護者之一。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四川作為抗戰(zhàn)大后方核心,生產(chǎn)的抗戰(zhàn)物資必須穿越險峻的三峽,才能送抵前線。1940年宜昌淪陷后,長江航道被攔腰截斷,整個運輸線的壓力都落到了三峽末端的巴東碼頭,這里成為連接西南與前線最重要的水陸轉運樞紐。日軍為切斷這條生命線持續(xù)發(fā)動空襲,但所有物資卻仍須在此冒險中轉。1943年,郭友與200多名戰(zhàn)友正是在此危急形勢下來到了巴東,扛起了扁擔。

郭友回憶道,每趟運輸路程大約幾十里。一趟就要走兩三天,途中設有歇腳的站點。遇到風雨天氣,摔倒摔傷成了家常便飯,肩上沉甸甸的擔子壓得很多戰(zhàn)友體力透支,正因為運輸艱苦,隊里專門配有“炊事班”,負責大家一日三頓的伙食。在當時那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十幾歲的郭友連一雙像樣的軍鞋都沒有,他就地取材自己編織草鞋,穿著它踩過一道道崎嶇的泥濘山路,這條補給線始終是日軍飛機盤旋轟炸的重點目標。運輸隊不得不借助月光、摸黑前行,夜間急促的哨聲與突如其來的爆炸聲,是比疲憊和傷病更可怕的噩夢。他們腳踩草鞋,肩扛重擔,在黑夜的掩護下,進行著一場場與死亡賽跑的秘密運輸。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