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顏慶 楊曉江
立秋剛過,南充熬過高溫酷暑,開始有了一些涼意。8月10日,記者驅車來到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化鳳山森林公園,只見蒼松翠柏間矗立著一座宏偉的花崗巖雕塑——《八百壯士赴國難》。
這座雕塑正面刻畫義勇壯士奮勇沖鋒的戰(zhàn)斗場景,背面則鐫刻著“八百壯士”的抗戰(zhàn)路線圖。駐足仰望,時光仿佛在此刻倒流——西充壯士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壯烈畫面在眼前鮮活重現(xiàn)。
據《南充地方革命斗爭史》一書記載:1937年10月1日,800余名西充熱血男兒背負家鄉(xiāng)父老厚望,肩扛“抗戰(zhàn)到底”旗幟,告別親人開赴抗日戰(zhàn)場第一線。他們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史稱“西充八百壯士”。
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戰(zhàn)死沙場、以身殉國,幸存下來并返回西充的,只有李宏毅一人。

壯士出征 抗日熱潮涌山鄉(xiāng)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全民族抗戰(zhàn)正式打響。
很快,西充人、共產黨員于江震從延安寄回《抗日戰(zhàn)爭中青年修養(yǎng)與任務》宣傳小冊子,鼓勵家鄉(xiāng)人民樹立“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愛國信念,迅速形成力量保衛(wèi)大好河山,盡快投入抗日救國運動。
受此感召,西充縣地下共產黨員李獻琛、楊益滋和部分進步青年教師成立了“西充縣各界人士抗敵后援會”,在當地開展宣傳、募捐活動,動員廣大青年參軍參戰(zhàn),殺敵報國。
在西充縣占山鄉(xiāng)的宣傳活動中,楊益滋等人搭起臺子進行演講。楊益滋振臂高呼:“同胞們、青年們,日本侵略鬼子,殺我父老、奸我姊妹、搶我財物……我們不當亡國奴!參加義勇壯丁隊,出川抗日光榮!”剛滿20歲的李宏毅在臺下聽得熱血沸騰,當即報名參軍抗日。
李宏毅的兒子李汝江向記者回憶說,當時父親遠征在即,母親依依不舍——女兒才1歲半,自己又懷有身孕,臨行前反復念叨一句話:“要寫信回來??!”年邁的婆婆將父親送至村頭田坎,遙看著兒子離去的方向,久久不肯回去;伯伯追到街上和父親話別,含淚目送弟弟去往生死難料的遠方……

在西充縣南臺街道西山埡下有一座肅王廟,見證了“八百壯士”出川抗戰(zhàn)這一重大事件。記者前往肅王廟探訪時,發(fā)現(xiàn)西充縣正在對年久失修的肅王廟進行加固維修。在大殿前,有四川省人民政府敬立的一塊石碑,明確記載這里是“西充縣出川抗戰(zhàn)誓師大會舊址”,2020年12月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1937年10月1日,856名西充抗日義勇壯士在肅王廟前整隊出發(fā)。父送子、妻送夫、鄰里相送,人海如潮,鑼鼓聲、鞭炮聲、口號聲振聾發(fā)聵?!鞍税賶咽俊眰€個激情飽滿,扛著“抗戰(zhàn)到底”旗幟,出西充、過南充、赴重慶,上戰(zhàn)場。
當這支隊伍到了南充時,當時的專員公署派人來巡視。檢閱人員對李宏毅及另外幾個年齡相對較小、個子不高的人說:“你們還小,轉去,等兩年再來?!彼麄儺敿磮远ɑ卮穑骸安环帜信嫌锥家谷章铮覀兛谷諞Q心已定,當不了戰(zhàn)斗兵,當勤務兵也要去!”
“當時招募壯丁,是為補充川軍抗日隊伍,上級給西充分配的兵員任務是150名,豈料首批招募,就有800多人踴躍參軍?!蔽鞒淇h委黨史研究室辦公室主任張楠楠說,最終這856名西充壯士義無反顧奔赴沙場,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戰(zhàn)壯歌。
八百“錘子兵”打仗從不含糊
西充“八百壯士”的故事廣為流傳,他們有一個著名的稱號“錘子兵”。“錘子”,本是一個不文明的口頭禪,但最終成了贊揚西充人英勇善戰(zhàn)的褒義詞。
856名壯士輾轉到重慶后,被編為川軍43軍26師的一個野戰(zhàn)補充營,開赴江西景德鎮(zhèn)、石門街訓練。訓練中,壯士們刻苦認真,射擊不及格或刺殺輸一槍的,經常半夜起來練臂力,最終壯士們的戰(zhàn)斗技能均達到優(yōu)秀標準,隨即被分配到第一線。
在四海兄弟云集的抗日部隊中,西充人習慣開口“老子”、閉口“錘子”,外鄉(xiāng)人覺得好笑,戲稱“錘子兵”??啥啻螒?zhàn)斗后,這批總被調侃的“錘子兵”漸漸讓人刮目相看,他們敢打敢拼,意志堅定,無所畏懼。
“所謂‘錘子’,也象征著西充人有鐵一般堅強的意志?!睆堥f,他們之所以不怕犧牲、敢于戰(zhàn)斗,是因為他們心里裝著家庭、裝著國家、裝著整個民族,有一種休戚與共的堅定信念。
1938年4月,在江西湖口的殷家山,西充“八百壯士”所在的26師第一次與日軍正面交火。戰(zhàn)斗中,一顆子彈穿透了西充義勇壯士傅繼堯的背部和前胸,頓時鮮血直流,他顧不得疼痛,只涂上一點紅藥水,然后將衣服撕成條,緊緊地捆住傷口,隨即又投入戰(zhàn)斗。
1939年5月,在激烈的南昌會戰(zhàn)中,日軍派戰(zhàn)斗機狂轟濫炸,西充“八百壯士”陣亡100多人。次年8月,再攻南昌,這是一場生死之戰(zhàn),全軍的口號是:“不惜一切代價,拿下南昌,為死亡將士報仇!”
這場戰(zhàn)斗,“錘子兵”沖鋒在前、奮不顧身,300多人壯烈犧牲。戰(zhàn)斗中,壯士張友忠看到炸藥包被碉堡里的敵人推出來,當時導火索即將燃盡,他抱著炸藥包往前沖,死死抵在碉堡上;壯士何益中抱起一捆手榴彈,沖向敵軍坦克,把敵軍坦克炸了個底朝天;還有幾名壯士在與敵人的肉搏戰(zhàn)中,咬著敵人的耳朵與敵人一同滾入滔滔的江水中。
戰(zhàn)斗結束后,在全師戰(zhàn)斗表彰大會上,共有22人得獎,其中西充人就有11名。從此,西充人敢打敢拼的勇猛精神有口皆碑。
1944年6月,在浙江龍游至衢州一帶發(fā)生了一場極其悲壯、慘烈的對日作戰(zhàn),史稱“龍衢戰(zhàn)役”。戰(zhàn)斗中,26師78團1000多人守衛(wèi)衢州,敵人以兩倍于我的優(yōu)勢兵力包圍了衢州。1944年6月26日拂曉,78團依令后撤時,全團官兵1800多人加隨軍突圍民眾共2000多人暴露于敵軍有效火力范圍。這一仗后,經清點,西充“八百壯士”已所剩無幾。
1945年8月8日,26師77團進攻昌化縣城(今浙江杭州臨安區(qū))。當晚,李宏毅奉命率一個加強營從敵后插入昌化配合77團殲滅守城之敵,戰(zhàn)斗時他受傷倒在血泊中。戰(zhàn)友返回戰(zhàn)場,將滿身鮮血的李宏毅拖回來,結果發(fā)現(xiàn)他居然還活著……
一人還鄉(xiāng)要給父老鄉(xiāng)親一個交代
在戰(zhàn)場上奇跡般生還的李宏毅,身負重傷。醫(yī)院沒有麻藥,醫(yī)生只能拿起手術刀直接手術,在取他脊柱上的彈片時,連骨帶肉都扯下來了,他痛得昏死過去。為了不再承受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李宏毅咬牙隱瞞了自己體內其他殘留的彈片。這些彈片,就這樣永遠留在了他的身體里。
李汝江說,父親晚年檢查身體時,醫(yī)生曾經把他身體里的彈片陰影誤以為是癌細胞,“父親哈哈大笑,說那是殘留在體內的彈片,不僅肚皮里有,臉上、身上到處都是?!敝钡嚼先巳ナ篮?,家人才在他的骨灰中找到了幾枚焦黑彈片——這些深藏在他體內60年的彈片,成為那段烽火歲月最悲壯的見證。
李宏毅生前寫道:“西充‘八百壯士’戰(zhàn)前都曾宣誓——為了振興民族,要英勇戰(zhàn)斗。大家互相約定,沒有被打死的要向死者家屬通封信,誰要活著回去,就要向父老兄弟們報告大家的作戰(zhàn)情況,并去慰問一下死者的家屬?!?/p>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李宏毅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利用自己擔任警衛(wèi)營營長的人脈關系,營救了很多被捕的共產黨人。后來,李宏毅率部在四川邛崍起義。1952年,他被派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員。一直到1963年,李宏毅才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xiāng)西充縣。待到李宏毅回到故土,當年那些戰(zhàn)友的親人們有的已不在人世,還有一些不知散落何方,尋訪戰(zhàn)友親人的工作變得異常困難。

晚年的李宏毅時常懷念曾在戰(zhàn)場上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他決定把自己和800多個兄弟出川抗日的故事如實記錄下來,耗盡心力完成了《征途札記》手稿,算是給了父老鄉(xiāng)親一個交代。2005年,李宏毅離世。這位老人把《征途札記》留給兒子李汝江,希望把“八百壯士”的故事傳下去。記者輕輕翻閱著《征途札記》手稿,那一頁頁業(yè)已泛黃殘缺的油印紙,記錄著一群人的抗戰(zhàn)史,飽含著856個壯士的青春熱血。
根據《征途札記》的詳實記載及相關資料佐證,“八百壯士”出川抗日,只有李宏毅一個人活著回到西充。但是,西充人民在情感上始終相信,估計還有壯士活下來,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散居在外地而沒有歸鄉(xiāng)。西充人思念他們,始終在心里為他們留有一席之地。

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西充縣共有63881名熱血青年奔赴前線,其中19982人為國捐軀。為永久銘記這段歷史,2024年9月,西充縣在化鳳山腳下落成《八百壯士赴國難》主題雕塑,以此緬懷以“八百壯士”為代表的西充抗日英烈,讓他們的崇高精神永遠激勵后人。
“西充‘八百壯士’,是抗日英雄的一個縮影。”西充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譙勝說:“今天,我們重溫八百抗日義勇壯士的戰(zhàn)斗故事,警醒我們不要忘記國恥、吾輩當自強,他們的英勇事跡永遠銘刻在家鄉(xiāng)人民心中!”
相關新聞
《抗戰(zhàn)到底》雕塑
銘記25萬南充兒女抗戰(zhàn)壯舉
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訊(記者楊曉江)8月9日,南充市南門壩生態(tài)公園內,一座氣勢恢宏的《抗戰(zhàn)到底》主題雕塑吸引眾多市民駐足瞻仰。這座由5個主題場景構成的雕塑群,謳歌了南充民眾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英勇壯舉。

雕塑前部,6位身著單衣草鞋、背負大刀斗笠的戰(zhàn)士手握鋼槍,以前仆后繼之姿昂首前行,展現(xiàn)了南充子弟兵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其后,分別呈現(xiàn)“抗戰(zhàn)母親”田氏送子參軍、知識分子街頭宣傳抗日、日機轟炸下的殘垣斷壁,以及“抗戰(zhàn)到底”石刻等歷史場景。
南充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姜華介紹,雕塑中“抗戰(zhàn)到底”4個大字具有特殊歷史意義。1939年,南充掀起抗日救亡運動高潮,民眾及社會各階層的抗戰(zhàn)熱情高漲,而此時正值前線戰(zhàn)事吃緊,受此影響,獨臂巡官盧握山在南充城墻上憤然揮毫寫下“抗戰(zhàn)到底”四字,后經工匠陰刻留存,成為南充人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見證。
《中國共產黨南充歷史》(第一卷)記載:據不完全統(tǒng)計,抗戰(zhàn)期間南充各地有252075名青壯年踴躍報名應征、參軍參戰(zhàn)。這25萬南充兒女,成為川軍“出川抗戰(zhàn)”的重要力量,“抗戰(zhàn)到底”雕塑通過寫實藝術手法,將分散的歷史片段有機整合,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南充軍民共赴國難的壯烈史詩。如今,靜靜矗立的雕塑不僅是對歷史的銘記,更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南充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小蓉 攝
編輯:李夢陽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