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東北部,一條名為凱江的河流靜靜流淌。于德陽中江縣城的流域之中,蘊藏著一處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瑰寶,它承載著三億五千萬年的地球記憶,石中綻放著永不凋零的菊花圖案——這便是被譽為“石中皇后”的中江菊花石(又稱中江花石),一種僅存在于凱江短短十公里河段的珍貴物產(chǎn)。
觸摸一枚中江菊花石,指尖仿佛劃過億萬年時光。據(jù)地質(zhì)學家考證,早在三億五千萬年前,四川盆地曾是一片浩瀚海洋,海底珊瑚與貝類自由生長。隨著地殼劇烈運動,海洋抬升為陸地,大量生物被深埋地下。歷經(jīng)漫長地質(zhì)演變,它們逐漸化為包裹于鵝卵石中的化石,最終被凱江水沖刷而出,重現(xiàn)世間。
這類石頭因含灰黑與淺褐色花紋,紋路宛如菊花,故得名“菊花石”。令人稱奇的是,偌大的四川盆地,唯獨凱江中江縣城河段及東溪河下游水域才產(chǎn)此石。這一未解之謎,更增添了中江花石的稀有與神秘。正如當?shù)夭墒怂裕骸昂优蠝\灘藏花石,青衣布鞋覓江邊?!被ㄊ⒙浜哟病o跡可循,唯遇“有緣人”,方得精品。
在中江,關于花石的傳說廣為流傳。其一便是:古時中江水運興盛,小南門碼頭舟楫往來,船底磨去卵石表面泥沙苔蘚,顯露出奇異花紋。沿河居民發(fā)現(xiàn)后,拾石加工成工藝品,花石由此漸入百姓生活。

中江花石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天然之美,更在于經(jīng)過工匠精心雕琢后所展現(xiàn)出的獨特藝術價值。傳統(tǒng)工藝中,工匠依花石的質(zhì)地、色澤與紋理,將其打磨成花瓶、手鐲、戒指、墨硯、鎮(zhèn)紙、煙具、圖章等工藝品。每一件都細膩溫潤、古樸典雅,別具一格。清代詩人孟佺曾賦詩贊嘆:“圣跡不泯滅,凱石猶著名。光輝等琬琰,溫潤重連城?;蛞娝膳c柏,枝干若繪城?;螂[梅與竹,蕭疏有余情?!?/p>
在眾多花石藝人中,“涂花石”一脈尤為出眾。創(chuàng)始人涂孝臣于1956年以花石作品在四川省工藝美術品展上獲獎。其所創(chuàng)作的奔馬、烏龜、青蛙等花石動物,形態(tài)各異、神韻靈動,廣受藏家青睞。涂家后人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為花石動物“點睛”,令作品愈加栩栩如生。他們以花石為材,雕刻出印泥盒、筆架、硯臺等物件,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堪稱一絕。
作為天然圖紋石,中江花石的鑒賞講究“形、質(zhì)、色、紋”四要素。石質(zhì)細膩溫潤,紋理柔中帶剛,黑白灰三色自然交融,宛如一幅幅渾然天成的水墨畫。有的如山水意境——山巒雄奇間,行旅匆匆;或似蜀鄉(xiāng)春曉,田野廟宇隱約可見。有的刻畫人物情韻——陸游踏雪訪友,寒梅映雪,情誼深長。還有的描繪奇詭意象——如山魈獨腳而立,野逸神秘。每一枚花石,都是自然的藝術精靈,令人嘆為觀止。

隨著多年開采與河流治理,花石資源日漸稀少,保護與傳承工作愈發(fā)重要。2015年,中江縣政府采購200余件花石珍品,并于中江博物館設立專題展廳。2006年,中江花石加工工藝被列為德陽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后來又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當?shù)匚穆貌块T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qū),組織傳承人開展技藝傳授活動。與此同時,相關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持續(xù)開發(fā),也為這一古老藝術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
如今,漫步在凱江河畔,仍時常可見低頭尋覓的花石愛好者。他們所追尋的,不僅是一枚石頭,更是三億五千萬年的地球記憶、鬼斧神工的自然畫卷,以及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每一枚中江花石,都在靜靜訴說著滄海桑田的故事,等待著它的知音。

?
本期話題
你見過哪些天然的珍貴石材?評論區(qū)分享~
?
撰文/尚大峰
編輯/梁慶?
責編/謝夢?馬艷琳?
審核/姜明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金艷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