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書法家于右任對青城山情有獨鐘,在1940年至1943年的四年間,他曾三上青城。長髯飄飄的于右任身著布鞋長衫,行走于青城山的山水之間,探幽尋古,悠然自得。
作為一代書法大家,于右任在青城山留下了諸多墨寶。其中最為珍貴、最具代表性的,當數(shù)他在上清宮所書的十四條屏草書巨制《黃帝陰符經》。這幅作品以四尺對開形式呈現(xiàn),筆墨酣暢、氣勢恢宏,洋洋灑灑間盡顯磅礴氣象,堪稱于右任書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鴻篇巨制。至今,這幅墨寶仍完好珍藏于上清宮中。

于右任 圖據(jù)深圳市書法院
在黃帝祠,有人向他講述了一個傳說:黃帝到青城山向仙人寧封討教,寧封教黃帝以龍蹻飛行之術戰(zhàn)勝蚩尤。統(tǒng)一華夏民族后,黃帝封寧封為五岳丈人,青城山亦被稱作丈人山。如今青城山上的訪寧橋和龍隱峽棧道就是此傳說的遺跡。為紀念黃帝青城山訪賢,后人立黃帝祠祭祀。
受傳說啟發(fā),于右任聯(lián)想到正在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面對中華民族的危難,他激情難抑,奮筆疾書,創(chuàng)作出這副名聯(lián),將心中對黃帝的崇敬、對祖國的祝福傾瀉而出:
啟草昧而興,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
問龍蹻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衛(wèi)神州。
上聯(lián)講述軒轅黃帝于蒙昧時代開創(chuàng)中華文化,子孫世代繁衍,如今已有四億同胞在全世界奮發(fā)圖強;下聯(lián)追問當今救亡圖存的“龍蹻之道”何處尋求。于右任的答案是通過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來保衛(wèi)祖國。該聯(lián)表達了他對戰(zhàn)勝日寇的熱切期望。

上清宮 圖據(jù)青城山都江堰
這次青城山之行,于右任還集陸游《宿上清宮》詩句,在建福宮丈人殿題寫楹聯(lián):
累盡神仙端可致;心虛造化欲無功。
在上清宮山門,于右任也撰書了一副楹聯(lián):
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此聯(lián)意在贊美名山勝景,期盼天下太平。該聯(lián)以于右任擅長的草書體書寫,其字似用禿筆所書,用筆精熟,大氣盤旋。
楹聯(lián)之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青城紀事詩》(四首),后被收錄在《于右任詩詞選》中。詩中作者直抒胸臆,感情真摯。如其一寫道: “翠浪東傾接混茫,眼前憂患詎能忘! 空山叫斷梆梆鳥,一夜驚心似戰(zhàn)場?!弊志溟g既見青城蒼翠之境,更感時代憂患之思,映照出一代書家身在林泉、心系國難的深沉情懷。

1943年,于右任在青城山度過了他的64歲生日。中央銀行灌縣分行出面為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壽誕,當時還特別稱為“預祝于右任七十大壽”。
下山后,于右任住進了位于灌縣(今都江堰市)縣城中東街的中央銀行灌縣分行。每天早晨,他都會站在專門準備的大石板前,俯身潑墨揮毫。拳頭大小的行草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每寫完一板,他就會停下來細細品讀,隨后用清水將石板洗凈,再次揮毫。他練字時常以香煙罐貯墨,一罐用完,便大聲說道:“取墨來!”候在一旁的人立即再送上一罐墨水。如此反復,一個小時下來,他已是頭冒熱氣,大汗淋漓。
從幼時起,于右任就顯現(xiàn)出對書法的癡迷。他常常一個人到墓地觀看碑刻,那些雄健豪放的北魏書體令他心醉神迷。中年以后,他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1932年,他在上海發(fā)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chuàng)辦《草書月刊》。他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歷代草書,從浩繁的歷代書法名家作品中,遴選出符合標準的字,集成《標準草書千字文》。
此外,他還逐步總結出篆、隸、楷、行與草書之間對應的規(guī)律性符號,這些符號架起了衍化草書的橋梁,解決了草書產生與“準確”書寫的關鍵性問題。
于右任儒雅和善,住在灌縣期間常以文會友,把酒言歡。每當與人切磋書法技藝,特別是談到草書時,他更會當場揮毫演示。遇到有人求字,他也總是有求必應,率真本色展露無遺。
編輯:胡倩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