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永遠不變,春日遲遲中紅?!?941年,林徽因在四川李莊——這座“地圖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鎮(zhèn)寫下這句詩。

當年,抗日戰(zhàn)爭的炮火籠罩了中國的土地,71平方公里的李莊鎮(zhèn)庇護了一萬多名讀書人。他們帶著一箱箱書籍沿長江運抵這里,延續(xù)著中國文脈與科學力量。這些讀書人來自國立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等文教科研機構,其中就包括享有盛名的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人。
At that time, flames of?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1-45)?engulfed China. Yet, Lizhuang town sheltered over ten thousand scholars, ensuring the continuity of China's cultural legacy and scientific advancement.

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之際,梁、林后人再聚李莊。中國日報記者小彭(視頻號:小彭彭譯萱)和他們一起,帶你走近這段戰(zhàn)火中的“文化抗戰(zhàn)”故事!
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八十多年前,梁思永帶著7歲的女兒梁柏有在李莊生活了六年,住在羊街8號。如今已經(jīng)92歲的梁柏有還清晰地記得客廳進門處擺著一張大圓桌,是當年家里和建筑史學家劉敦楨共用的。梁柏有細細地回憶起當時的生活場景,“后院還有花椒,早上大人摘幾個花椒就炒起菜來?!?/p>
這間房子的原房東是羅南陔,他眼見著體弱的梁思永在鎮(zhèn)上找房子住,就捐贈了住所,時不時還送些菜給梁家,自己搬到了鄉(xiāng)下住。此外,羅南陔力排眾議把羅家祠堂騰空,讓同濟大學的師生們在這里學習生活。
在李莊,小彭見到了羅南陔的孫子羅亞新。當被問到當年羅家為什么主動接收同濟大學的師生時,羅亞新簡短有力地回答道,“從民族來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他說著一口四川話,聽起來格外親切熱情。
"For the sake of our nation, those with money contributed money, and those with strength offered their labor—this was simply how it should be done." Luo Yaxin said.?

羅南陔長眠于舊屋的不遠處,常常有曾庇蔭于羅家的學者前來祭奠。
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
走進李莊的抗戰(zhàn)紀念博物館,可以看到當年梁思成在李莊送給甲骨學家董作賓的孩子的一幅畫,上面畫著一碗食色誘人的羅宋湯,注釋寫著“希望在勝利后,能喝這樣一碗。”梁思成的外孫女于葵告訴小彭,那時候很窮,做不出這碗湯,就畫了一碗。

“如果沒有李莊的這些工作,他不可能有這個基礎把中國建筑史、中國建筑體系框架推到世界舞臺,”于葵說。
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李莊工作生活的地方,學者岱峻表示,梁曾在這里種上番茄,而此前李莊沒有這個東西。岱峻花了二十多年寫成了《發(fā)現(xiàn)李莊》,對李莊的研究已成為他畢生傾注心血的事業(yè)。

營造學社舊址里擺著一臺唱機,據(jù)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孫子梁鑒所說,這是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第7期的飛行學員林耀送給梁、林二人的。
梁鑒向小彭講述了更多的故事:年輕的飛行員們與梁、林二人在逃難中偶然相識、成為朋友,他們在陌生的地方?jīng)]有依靠,把二人視作唯一的親人。不少飛行員二十多歲就犧牲了,之后所有的遺物都寄到了梁家。

1941年3月14日,林徽因同父異母的三弟林恒在擊落了一架日軍飛機后頭部中彈犧牲,年僅25歲。林徽因在病榻上聽到噩耗,寫下“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

歷經(jīng)磨難仍賡續(xù)不絕
抗戰(zhàn)中艱苦的六年,也是一直在前進的六年。學者們在李莊都有著各自的收獲:同濟大學在原來的理、工、醫(yī)三院的基礎上,增設了法學院,而幾家研究機構更是聯(lián)合起來在西南地區(qū)開始考古研究;董作賓先生在此進行著自己的甲骨文研究,并石印出版了《殷歷譜》。
Academic research never ceased, neither due to war nor lack of funding. The scholars' perseverance in Lizhuang throughout their days and nights stands as an exemplary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continuity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hardship.?

當同濟醫(yī)學院的解剖室在鄉(xiāng)民的幫助下搬入廟堂,當張家祠堂的青銅器與《營造法式》的手稿共處一室,當工學院的學生促成李莊首次通電……學者們在李莊的日日夜夜,是中華文脈歷經(jīng)磨難仍賡續(xù)不絕的一個典例。

讀書人們在李莊的故事,既是戰(zhàn)時中國學者的集體敘事,也是中華文明在危機中重構認同的縮影。每個學者的油燈、鐵馬甲、測繪稿,都映照著這個民族以詩意的堅韌,在戰(zhàn)火焚過的焦土上,種出新的春天。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喻佳
0